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河北省顺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1-26 02:48
  河北省顺平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主要发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四种类型地质灾害。基于该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采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数学评价模型,选取坡度、起伏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河流的距离6个评价因子,对顺平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高易发区面积约为12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5%,分散分布于西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密集发育崩塌灾害,少量发育滑坡、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面积约为20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0%,成片分布于西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少量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低易发区面积约为38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5%,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及西北部丘陵地区内的宽阔沟谷,沿古河道发育地裂缝灾害,个别地区发育崩塌、滑坡灾害。 

【文章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2020,26(04)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河北省顺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性评价


顺平县地貌分区图

地质图,地质,背景,平原


顺平县中低山和丘陵地貌区基岩地层主要为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蓟县系雾迷山组(Jxw)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Qnj),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石英砂岩。古生界寒武系页岩夹灰岩、奥陶系灰岩以及中生代侵入岩等亦有出露。平原区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成分包括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等,夹砂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大于50 m。顺平县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近东西向断裂相对较少(图2)。断裂在山区形迹清楚,主要表现为沟谷地貌,并控制着地表水系的发育。隐伏于平原区的保定—石家庄断裂和顺平断裂在第四纪时期仍有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杨明慧等,2002;于慎谔等,2012;商世杰等,2019)。顺平县历史地震较少,无3级及以上地震记录。顺平县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露天矿山开采、削坡建房、修路、抽采地下水等。西北部山区有若干座采石场,露天开采白云岩、灰岩、高岭土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造成了坡面结构松动,导致岩体裂隙增加和强度降低。部分矿山的尾矿、废渣随意堆放,成为较大的安全隐患。近几年县内削坡建房、修路活动逐渐增多,造成斜坡坡面形态改变,岩土体稳定性降低。平原区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8~10 m,八十年代后水位持续快速下降,至九十年代50 m以浅的第四系含水层已基本疏干,水位埋深一度降至70 m以下(段永侯和肖国强,2003;Wang et al.,2008;郝东影和白文涛,2010)。近几年地下水超采得到一定控制,水位埋深已回升至30~60 m。

分布图,地质灾害,分布图,泥石流


调查发现,顺平县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四种类型地质灾害,灾害点共计41处,其中崩塌19处,滑坡11处,泥石流2处,地裂缝9处,发育位置见图3。地质灾害发育规模以小型为主,个别为中型,无大型及以上规模等级地质灾害。2.1 崩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J]. 周静静,张晓敏,赵法锁,李辉.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4)
[2]雄安新区附近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 商世杰,丰成君,谭成轩,戚帮申,张鹏,孟静,王苗苗,孙明乾,万佳威,王惠卿,项歆璇.  地球学报. 2019(06)
[3]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以武都区和文县为例[J]. 孙艳萍,张苏平,陈文凯,周中红.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5)
[4]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 张树轩,杨为民,孟华君,张向营,李焕斌.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1)
[5]基于GIS的白龙江流域甘肃段滑坡易发性评价[J]. 杜国梁,张永双,高金川,孙於春,郭长宝.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1)
[6]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J]. 王佳佳,殷坤龙,肖莉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4)
[7]河北省极端降雨条件下公路地质灾害分析与预防[J]. 张慧丽,于永刚,王丽娟.  公路. 2014(01)
[8]太行山构造带及其以东地区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J]. 张学民,杨文采,赵大鹏,张从珍,李永红,刁桂苓.  地质学报. 2012(03)
[9]太行东断裂的性状与分布[J]. 于慎谔,赵俊香,杨承先.  中国地震. 2012(01)
[10]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量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重庆万州为例[J]. 高克昌,崔鹏,赵纯勇,韦方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05)



本文编号:3000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00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