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发布时间:2021-01-26 22:59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文章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2020,26(01)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板块边界地震迁移

地震迁移,板块,地震带,座标


纵向迁移可分为单向、双向、重复、往返、跳迁等多种形式。按照规模由大到小可分为全球板块边界,亚板块边界和内陆性断层三个层级(图1)。1.1 全球板块边界的纵向迁移

板块,迁移速度,边界,秘鲁


1952—1964年北太平洋俯冲带(M≥9),由堪察加向东(阿拉斯加),历时12年,迁移速度V=450 km/a(图2a);1918—1923年西太平洋俯冲边界(M≥7.9),历时20年,V=275 km/a(图3a);1939—1960年南美海沟(M≥8),由秘鲁向南(智利)历时21年,最终触发了世界最大地震,迁移速度V=143 km/a(图3b);1939—1975年欧非板块边界地中海带(M≥7.5)(图2b),历时36年,V=158 km/a;1896—1955年喜马拉雅带(M≥7.5)(图2c),该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边界,从西构造结开始到东构造结终止(Scholz,1977;马宗晋等,1992;汪一鹏等,2007),历时60年,V=34 km/a。图3 板块边界地震迁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PS时间序列分析尼泊尔地震震后位移[J]. 霍景焕,马进全,张睿.  测绘地理信息. 2020(01)
[2]2015年尼泊尔地震Mw7.9产生的地球内部变形[J]. 董杰,文汉江,刘焕玲.  测绘科学. 2019(06)
[3]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J]. 赵根模,吴中海,刘杰,张雷,左嘉梦.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3)
[4]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J]. 丰成君,戚帮申,张鹏,孙东生,孟静,牛琳琳,王苗苗,谭成轩,陈群策.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4)
[5]2015年尼泊尔8.1级大地震前后喜马拉雅带地震活动图像演变[J]. 刘杰,赵根模,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2017(01)
[6]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J]. 吴中海,赵根模,刘杰.  地质学报. 2016(06)
[7]2015尼泊尔大地震及喜马拉雅造山带未来地震趋势[J]. 赵根模,刘杰,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2015(03)
[8]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J]. 吴中海,赵根模,龙长兴,周春景,范桃园.  地质学报. 2014(08)
[9]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J]. 汪一鹏,马瑾,李传友.  地震地质. 2007(01)
[10]苏门答腊—蒙古(1935~1957)地震大迁移的回顾[J]. 赵根模,刘砚越,王大宏.  国际地震动态. 2005(09)



本文编号:3001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01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