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藏南错那洞穹隆早渐新世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的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28 23:27
  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发育钨锡-铍稀有金属成矿作用。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其中在幔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套同构造变形的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该套伟晶岩形成于33.7±0.4Ma(MSWD=1.12),为早渐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明显早于穹隆中目前发现的淡色花岗岩(20~14M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1)错那洞早渐新世花岗伟晶岩为过铝质高钾富钠花岗质岩石,具有较高SiO2(>69.74%)、高Al2O3(>14.58%)及较低的CaO、MgO、MnO、TiO2的特征;(2)高场强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均呈现高度变化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3)Sr同位素初始值(0.696308~0.751604)与Nd同位素初始值(-11.48~-12.05)总体在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之间,εHf(t)值介于-5.4~0.1之间(主要集中在-5... 

【文章来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40(02)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藏南错那洞穹隆早渐新世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的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错那洞穹隆地质图

照片,伟晶岩,穹隆,构造层


图3 错那洞穹隆典型岩石组合照片本次工作共采集了1件锆石样品进行定年测试,同时采集了5件伟晶岩样品进行全岩地球化学测试。由于伟晶岩造岩矿物颗粒较大,如按照正常花岗岩样品重量采集往往容易使得样品代表性较差。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代表性问题的出现,我们本次均采集新鲜大样(5kg左右),将大样充分破碎均匀,从均匀后的粉末样品中抽取适量样品进行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伟晶岩,穹隆,锆石,年龄


本次研究所采集伟晶岩样品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2。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样品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介于69.74%~74.42%之间)、Al2O3(含量介于14.58%~17.14%之间),但较低的TiO2(含量介于0.02%~0.06%之间)、MgO(含量介于0.05%~0.14%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4~1.14(平均值为1.09)之间,属于过铝质花岗岩类。Na2O含量多均大于4%(1个样品为2.18%),平均值含量为4.11%;K2O含量多均大于4.9%(1个样品为2.12%),平均值含量为5.87%,显示该套伟晶岩为过铝质高钾富钠花岗质岩石。3.2.2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提斯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的岩石组合、构造特征与成因[J]. 张林奎,张志,李光明,董随亮,夏祥标,梁维,付健刚,曹华文.  地球科学. 2018(08)
[2]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片麻岩穹隆新成员与穹隆控矿新命题[J]. 张志,张林奎,李光明,梁维,夏祥标,付建刚,董随亮,马国桃.  地球学报. 2017(05)
[3]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错那洞超大型铍锡钨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意义[J]. 李光明,张林奎,焦彦杰,夏祥标,董随亮,付建刚,梁维,张志,吴建阳,董磊,黄勇.  矿床地质. 2017(04)
[4]藏南拿日雍错片麻岩穹窿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与分离结晶作用[J]. 高利娥,高家昊,赵令浩,侯可军,唐索寒.  岩石学报. 2017(08)
[5]西藏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J]. 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林鑫,王艺云,孟展,唐攀,丁帅,徐云峰,袁梅.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6(03)
[6]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亚东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J]. 李旺超,张泽明,向华,苟正彬,丁慧霞.  岩石学报. 2015(05)
[7]马扎拉金锑矿元素组合异常及找矿方向[J]. 卿成实,丁俊,李应栩,董磊,代作文.  金属矿山. 2014(12)
[8]藏南扎西康矿区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组成[J]. 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杨超,唐晓倩,黄勇,王艺云,谭江云.  地质论评. 2014(01)
[9]藏南马拉山穹窿佩枯错复合淡色花岗岩体的多期深熔作用[J]. 高利娥,曾令森,侯可军,郭春丽,唐索寒,谢克家,胡古月,王莉.  科学通报. 2013(27)
[10]藏南马拉山高钙二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高利娥,曾令森,王莉,侯可军,郭春丽,唐索寒.  岩石学报. 2013(06)



本文编号:3005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05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