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黄土物质组成及其对粉尘物源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1-01-30 10:31
黄土作为第四纪沉积物的典型代表,其分布的连续性和广泛性是揭示第四纪古沉积环境演变信息的良好载体。近些年对欧亚黄土带开展的成因及物源研究是深层次理解风尘堆积与区域构造-地貌-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的关键。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是东北地区典型的黄土堆积地貌,对其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性质及物质来源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为此,本研究以哈尔滨市荒山剖面哈尔滨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黄土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粒度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该剖面黄土沉积环境、气候演变和物质来源等信息。哈尔滨黄土粒度第一众数在36-40μm,粉砂为主导,第二众数在8-10μm,主要为接近黏土的粉砂,极细粒组分(<1μm)表现出第三众数(0.8μm),粒度明显粗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细于赤峰黄土,由此初步认为该段黄土沉积物物源以低空近源沉积为主,高空远源沉积为辅;通过对比黄土粒度参数粉砂黏粒比值Kd值大小可以看出,哈尔滨黄土的Kd值变化于1.816.05之间,整体粉砂黏粒比值较大,说明哈尔滨黄土沉积期的粉尘产生较多,黏土含量较少,成壤作用较弱,体现整体风化程度较低,受冬季风...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第2章研究区概况2.1研究区概况哈尔滨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带控制,同时也受东部鄂霍茨克寒流影响,夏季受太平洋亚洲高压影响。年平均气温4.2℃,冬季风较为强劲,年平均风速3.6m.s-1,平均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年降水量524.5mm,平均年蒸发量1586.8mm。哈尔滨及邻近区域主要地貌类型为河谷平原、河间平原和山前平原。哈尔滨荒山(又名黄山、天恒山)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东郊(图2),东侧为长白山余脉丘陵区,西与东北平原腹地相接,在地貌上构成松花江二级河流阶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第四纪典型剖面。天恒山剖面出露厚度约54m,其中黄土图2哈尔滨黄土采样剖面及位置图Fig.2LoesssamplingprofileandlocationmapinHarbin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第3章哈尔滨黄土粒度组成3.1黄土粒度组成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搬运动力和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因此对黄土沉积物进行系统、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研究,可以很好地揭示其成因问题[72,73]。测试结果显示:哈尔滨黄土基本不含细砂组分(125-250μm),极细砂组分(63-125μm)含量在4.8%-10.5%。粉砂组分(4-63μm)占绝对优势,约在73%-82%之间;黏土组分(<4μm)含量在12%-18%之间。中值粒径在16-24μm之间。哈尔滨黄土的粒度分布表现出显著的三峰态(图3),第一众数在36-40μm,第二众数在8-10μm,极细粒组分(<1μm)表现出第三众数(0.8μm)。这一粒度分布模式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相似,但整体上明显粗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图3)[75],与赤峰黄土相比哈尔滨黄土粒度则明显偏细(图3)[76]。3.2黄土粒度参数特征黄土粒径大小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也主要取决于风力的强度和物源的空间分布。在气候较为干冷,风力较强时期,沉积物中颗粒物粒径较粗;而在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沉积的颗粒物粒径较细[74]。沉积物形成是受多种地质因素图3哈尔滨黄土与西安和赤峰黄土的粒度对比Fig.3Thegrain-sizedistributionsoftheHarbinloess,incomparisonwiththeXi’anandChifengloes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08Ma以来中国东北赤峰地区黄土粒度变化及其揭示的沙地扩张事件[J]. 吕安琪,鹿化煜,曾琳,弋双文,卓海昕,徐志伟,张文超. 中国沙漠. 2017(04)
[2]亚速海地区Chumbur-Kosa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梁烨,杨太保,Matishov GG,Velichko AA,曾彪,陈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3]我国东北地区黄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古气候变化[J]. 曾琳,鹿化煜,弋双文,徐志伟,邱志敏,杨振宇,李永祥. 科学通报. 2011(27)
[4]哈尔滨地区风尘黄土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J]. 康春国,李长安,谢远云,常征,高梅香. 自然灾害学报. 2011(04)
[5]山东庙岛群岛黄土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徐树建. 海洋科学. 2008(12)
[6]中国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物质的常量元素分析[J]. 刘维明,杨胜利,方小敏,王亚东. 中国沙漠. 2008(04)
[7]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地质特征与古环境变化[J]. 赵志中,乔彦松,王书兵,姚海涛,王燕,傅建利,李朝柱,刘宗秀,蒋复初. 地质通报. 2007(12)
[8]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J]. 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杨达源. 地理学报. 2007(11)
[9]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J]. 李新艳,黄春长,庞奖励,王利军,何忠. 土壤学报. 2007(02)
[10]哈尔滨市特大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分布及意义[J]. 谢远云,何葵,康春国. 中国地质. 2005(03)
博士论文
[1]额济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D]. 雷国良.兰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08744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第2章研究区概况2.1研究区概况哈尔滨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带控制,同时也受东部鄂霍茨克寒流影响,夏季受太平洋亚洲高压影响。年平均气温4.2℃,冬季风较为强劲,年平均风速3.6m.s-1,平均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年降水量524.5mm,平均年蒸发量1586.8mm。哈尔滨及邻近区域主要地貌类型为河谷平原、河间平原和山前平原。哈尔滨荒山(又名黄山、天恒山)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东郊(图2),东侧为长白山余脉丘陵区,西与东北平原腹地相接,在地貌上构成松花江二级河流阶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第四纪典型剖面。天恒山剖面出露厚度约54m,其中黄土图2哈尔滨黄土采样剖面及位置图Fig.2LoesssamplingprofileandlocationmapinHarbin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第3章哈尔滨黄土粒度组成3.1黄土粒度组成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搬运动力和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因此对黄土沉积物进行系统、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研究,可以很好地揭示其成因问题[72,73]。测试结果显示:哈尔滨黄土基本不含细砂组分(125-250μm),极细砂组分(63-125μm)含量在4.8%-10.5%。粉砂组分(4-63μm)占绝对优势,约在73%-82%之间;黏土组分(<4μm)含量在12%-18%之间。中值粒径在16-24μm之间。哈尔滨黄土的粒度分布表现出显著的三峰态(图3),第一众数在36-40μm,第二众数在8-10μm,极细粒组分(<1μm)表现出第三众数(0.8μm)。这一粒度分布模式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相似,但整体上明显粗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图3)[75],与赤峰黄土相比哈尔滨黄土粒度则明显偏细(图3)[76]。3.2黄土粒度参数特征黄土粒径大小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也主要取决于风力的强度和物源的空间分布。在气候较为干冷,风力较强时期,沉积物中颗粒物粒径较粗;而在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沉积的颗粒物粒径较细[74]。沉积物形成是受多种地质因素图3哈尔滨黄土与西安和赤峰黄土的粒度对比Fig.3Thegrain-sizedistributionsoftheHarbinloess,incomparisonwiththeXi’anandChifengloes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08Ma以来中国东北赤峰地区黄土粒度变化及其揭示的沙地扩张事件[J]. 吕安琪,鹿化煜,曾琳,弋双文,卓海昕,徐志伟,张文超. 中国沙漠. 2017(04)
[2]亚速海地区Chumbur-Kosa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梁烨,杨太保,Matishov GG,Velichko AA,曾彪,陈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3]我国东北地区黄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古气候变化[J]. 曾琳,鹿化煜,弋双文,徐志伟,邱志敏,杨振宇,李永祥. 科学通报. 2011(27)
[4]哈尔滨地区风尘黄土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J]. 康春国,李长安,谢远云,常征,高梅香. 自然灾害学报. 2011(04)
[5]山东庙岛群岛黄土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徐树建. 海洋科学. 2008(12)
[6]中国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物质的常量元素分析[J]. 刘维明,杨胜利,方小敏,王亚东. 中国沙漠. 2008(04)
[7]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地质特征与古环境变化[J]. 赵志中,乔彦松,王书兵,姚海涛,王燕,傅建利,李朝柱,刘宗秀,蒋复初. 地质通报. 2007(12)
[8]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J]. 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杨达源. 地理学报. 2007(11)
[9]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J]. 李新艳,黄春长,庞奖励,王利军,何忠. 土壤学报. 2007(02)
[10]哈尔滨市特大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分布及意义[J]. 谢远云,何葵,康春国. 中国地质. 2005(03)
博士论文
[1]额济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D]. 雷国良.兰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08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0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