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区划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6 11:25
"一带一路"地区面积辽阔,活动构造分布广泛,大地震频繁发生。介绍了"一带一路"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和场地调整方法,在"一带一路"地区开展了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给出了全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PGA)分布的地震区划图,并提出不同地震危险性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东亚和东南亚西部、太平洋西岸、中亚南部、西亚东部、欧洲南部和非洲东部是"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在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0.4的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应采取地震烈度九度设防。
【文章来源】:科技导报. 2020,38(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中亚潜在震源区划分
在“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区划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1999年,Giardini等[2]开展了全球范围的地震区划研究,绘制了全球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PGA)的地震区划图。近20年来,在“一带一路”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地震基础研究获得了较多新的资料、数据和成果,促进了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区划模型的改进。但目前地区间的研究水平差异仍然较大。欧洲、中国、日本的地震危险性研究水平较高,非洲、东南亚地区水平较低。2009—2013年,欧洲开展了“欧洲地震危险性合作”(seismic hazard harmonization in Europe,SHARE)项目,建立了“2013欧洲地震危险性模型”[3-4]。该模型跨越国界,将欧洲各国,例如瑞士[5]、葡萄牙[6]、比利时[7]和土耳其的地震危险性数据统一起来。与之前欧洲的PSHA工作相比,SHARE有6点改进[8]:(1)编制并更新了统一的PSHA数据库;(2)多方合作,采用了数百名欧洲专家的成果;(3)地震工程学界多学科的投入;(4)研究成果直接被欧洲相关建筑设计规范采用;(5)考虑了模型参数和危险性结果的不确定性;(6)所有数据、结果和方法完全公开。
Ullah等[12]研究了中亚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使用平面震源模型,将所有潜在震源深度都考虑为≤50 km。中亚的潜在震源区划分如图4[12]所示。Danciu等[13]对中东地区开展的地震区划研究中,采用了面源与断层源相结合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图5[13])。其中,面源分为224个浅层潜源、6个俯冲带潜源和10个碰撞带深源。对断层源建立三维断层源模型,共考察了超过3000个断层段落,总长度超过9万k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地震模型(GEM)研究进展综述及应用前景展望[J]. 李昌珑,吴健,徐伟进,高孟潭.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3)
[2]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J]. 周本刚,陈国星,高战武,周庆,李姜一.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2)
[3]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J]. 俞言祥,李山有,肖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1)
[4]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圖及其說明 Ⅰ.总的說明[J]. 李善邦. 地球物理学报. 1957(02)
本文编号:3020529
【文章来源】:科技导报. 2020,38(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中亚潜在震源区划分
在“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区划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1999年,Giardini等[2]开展了全球范围的地震区划研究,绘制了全球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PGA)的地震区划图。近20年来,在“一带一路”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地震基础研究获得了较多新的资料、数据和成果,促进了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区划模型的改进。但目前地区间的研究水平差异仍然较大。欧洲、中国、日本的地震危险性研究水平较高,非洲、东南亚地区水平较低。2009—2013年,欧洲开展了“欧洲地震危险性合作”(seismic hazard harmonization in Europe,SHARE)项目,建立了“2013欧洲地震危险性模型”[3-4]。该模型跨越国界,将欧洲各国,例如瑞士[5]、葡萄牙[6]、比利时[7]和土耳其的地震危险性数据统一起来。与之前欧洲的PSHA工作相比,SHARE有6点改进[8]:(1)编制并更新了统一的PSHA数据库;(2)多方合作,采用了数百名欧洲专家的成果;(3)地震工程学界多学科的投入;(4)研究成果直接被欧洲相关建筑设计规范采用;(5)考虑了模型参数和危险性结果的不确定性;(6)所有数据、结果和方法完全公开。
Ullah等[12]研究了中亚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使用平面震源模型,将所有潜在震源深度都考虑为≤50 km。中亚的潜在震源区划分如图4[12]所示。Danciu等[13]对中东地区开展的地震区划研究中,采用了面源与断层源相结合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图5[13])。其中,面源分为224个浅层潜源、6个俯冲带潜源和10个碰撞带深源。对断层源建立三维断层源模型,共考察了超过3000个断层段落,总长度超过9万k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地震模型(GEM)研究进展综述及应用前景展望[J]. 李昌珑,吴健,徐伟进,高孟潭.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3)
[2]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J]. 周本刚,陈国星,高战武,周庆,李姜一.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2)
[3]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J]. 俞言祥,李山有,肖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1)
[4]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圖及其說明 Ⅰ.总的說明[J]. 李善邦. 地球物理学报. 1957(02)
本文编号:3020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2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