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辽河滨海芦苇湿地有机碳的埋藏过程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21-02-12 02:24
  滨海湿地被认为是有机碳的主要埋藏区域之一。然而,关于全球滨海湿地有机碳的埋藏量和封存效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了解有机碳在滨海湿地的埋藏过程将有助于客观评估滨海湿地的有机碳封存能力,进而提出碳库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沉积物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基因荧光定量,以及对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和沉积物剖面的年代学结果,研究了不同生境、不同季节沉积物中溶解有机质与微生物时间序列的演替以及耦合关系,以及微生物和环境因子对湿地有机碳封存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辽河滨海湿地不同生境水体可溶有机碳浓度与盐度呈正相关。与表层水相比,沉积物孔隙水可溶有机质具有更高的分子量、芳香度、不饱和度、类腐殖组分丰度和杂原子化合物丰度,提出生物降解和硫化作用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辽河芦苇湿地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垂向差异。与表层相比,深层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更低,群落演替速率更慢,细菌由放线菌、硫氧化菌向硫还原菌、假单胞菌演替。同时,有机碳含量和溶解有机质类腐殖组分占比随深度增加降低,与假单胞菌相对丰度...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辽河滨海芦苇湿地有机碳的埋藏过程及控制因素


技术路线图

地理位置,辽河,湿地


辽河三角洲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下辽河平原西南端(图2.1),南临渤海辽东湾顶部,西接锦州市小凌河口,东至盖州市大清河口,区内由西向东依次分布有小凌河、大凌河、大辽河、辽河、大清河等5条河流,是我国继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四大河口三角洲(王宪礼等,1996;肖笃宁等,2001;2003;Ye et al.,2016)。区域内沉积物岩性为粘土质粉砂、粉砂和砂,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海拔高度为1.3–4.0 m,坡降为1/20,000到1/25,000,河道稳定,多有苇塘沼泽和潮间带滩涂,其中辽河口(原双台河口,于2013年3月正式更名为辽河口)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2005年2月2日辽河口湿地成为我国第三批进入国际公约的重要湿地,湿地核心区主要位于盘锦市兴隆台区,范围主要包括盘山县境内的大洼县、赵圈河和东郭苇场,湿地面积近5000 km2,成片芦苇湿地面积高达约800 km2,是目前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芦苇湿地(Ye et al.,2016)。2.1 研究区概况

位置信息,采样点,芦苇,碱蓬


由于本文以芦苇湿地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取了3个不同盐度的芦苇生境采集水样,而水稻(Oryza)均位于淡水区域,翅碱蓬均生长与潮滩,因此各挑选了一个点位作为淡水芦苇、盐碱芦苇的不同植被对照。2.3 测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ffect of photo-biodegrad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cross diverse surface water bodies[J]. M.S.Sankar,Padmanava Dash,Shatrughan Singh,YueHan Lu,ANDrew E.Mercer,Shuo C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9(03)
[2]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与脂肪醇的组成以及分布与来源[J]. 李凤,贺行良,徐刚,陈立雷,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4)
[3]运用生物标志物研究全新世南黄海泥质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变化[J]. 吴鹏,肖晓彤,陶舒琴,杨作升,张海龙,李莉,赵美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6)
[4]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组成与分布特征[J]. 马倩倩,魏星,吴莹,张经.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8)
[5]湖相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苗忠英,郑绵平,张震,毛立全,王晶.  矿床地质. 2014(05)
[6]淡水环境中可溶有机质研究进展[J]. 贾国元,曾提,贾国东.  绿色科技. 2013(03)
[7]渤海石油污染:来自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证据[J]. 胡利民,刘季花,石学法,李力,范德江,秦延文,郭志刚,马德毅.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01)
[8]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J]. 刘亚娟,王江涛,贺行良.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6)
[9]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任贾文,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06)
[10]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J]. 郭志刚,杨作升,林田,李钜源.  第四纪研究. 2006(03)

硕士论文
[1]应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和分布[D]. 尹红珍.中国海洋大学 2011
[2]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D]. 张玉琢.中国海洋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0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30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