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及邻区竖直向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确定及其衰减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12 17:36
选用2008—2019年中国东北及邻区27次地震竖直向105条强震动记录,以三段式强度包络函数模型为目标,利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尝试建立了东北及邻区竖直向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公式,以使我国的地震动区域划分更具有普遍性。同以往的研究类似,上升段持时t1和平稳段持时ts的确定方法采用了70%能量持时法。所选地震的震级为3.3—5.8级,最大震中距为371 km。基于土层场地的竖直向记录,通过与我国目前常用的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1与震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实际应用中应考虑震级对t1的影响;地震整体持时较短造成ts上升趋势随距离的增加而变缓;下降段由衰减系数c的变化可见,记录整体衰减较快。
【文章来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41(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强震动数据的震中距与震级的分布
式中,t1、t2分别为强震平稳段的起、止时刻;此外,我们用来表示平稳段的持续时间,即ts=t2-t1,它能较好地反映t2的特性;c为地震动的衰减因子;td为地震动的总持续时间,简称“总持时”。图2为三段式包络函数示意图。2.2 参数的确定方法
式中,Y为强度包络函数的模型参数(t1、ts、c);k1、k2、k3为回归系数;M为震级;R为震中距;R0为与震级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ε为回归残差的正态随机变量。4 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量持时阈值的选取分析[J]. 袁峰,邱卓,钟菊芳.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2]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与特点分析[J]. 俞言祥. 城市与减灾. 2016(03)
[3]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研究[J]. 张美玲,李山有,卢建旗,宋晋东,唐丽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5(04)
[4]加速度时程包络函数地区性差异初步研究[J]. 靳超宇,李伟,陈方颖. 世界地震工程. 2014(04)
[5]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J]. 俞言祥,李山有,肖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1)
[6]基于NGA强震数据的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衰减关系研究[J]. 肖亮,俞言祥.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7]人工拟合地震动时程参数对场地反应的影响分析[J]. 王恒知,石玉成,卢育霞,刘琨,裘国荣. 西北地震学报. 2009(02)
[8]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MATLAB实现[J]. 刘志平,石林英.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7)
[9]中国强震动观测展望[J]. 李山有,金星,刘启方,孔戈.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02)
[10]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模型[J]. 曹国安,张鸿儒.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 俞言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相关参数确定[D]. 张美玲.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
本文编号:3031220
【文章来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41(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强震动数据的震中距与震级的分布
式中,t1、t2分别为强震平稳段的起、止时刻;此外,我们用来表示平稳段的持续时间,即ts=t2-t1,它能较好地反映t2的特性;c为地震动的衰减因子;td为地震动的总持续时间,简称“总持时”。图2为三段式包络函数示意图。2.2 参数的确定方法
式中,Y为强度包络函数的模型参数(t1、ts、c);k1、k2、k3为回归系数;M为震级;R为震中距;R0为与震级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ε为回归残差的正态随机变量。4 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量持时阈值的选取分析[J]. 袁峰,邱卓,钟菊芳.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2]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与特点分析[J]. 俞言祥. 城市与减灾. 2016(03)
[3]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研究[J]. 张美玲,李山有,卢建旗,宋晋东,唐丽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5(04)
[4]加速度时程包络函数地区性差异初步研究[J]. 靳超宇,李伟,陈方颖. 世界地震工程. 2014(04)
[5]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J]. 俞言祥,李山有,肖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13(01)
[6]基于NGA强震数据的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衰减关系研究[J]. 肖亮,俞言祥.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7]人工拟合地震动时程参数对场地反应的影响分析[J]. 王恒知,石玉成,卢育霞,刘琨,裘国荣. 西北地震学报. 2009(02)
[8]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MATLAB实现[J]. 刘志平,石林英.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7)
[9]中国强震动观测展望[J]. 李山有,金星,刘启方,孔戈.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02)
[10]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模型[J]. 曹国安,张鸿儒.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 俞言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相关参数确定[D]. 张美玲.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
本文编号:3031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3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