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早三叠世微生物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14 01:22
作为灾后生态环境的复苏期,早三叠世沉积特征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针对早三叠世早期发育的微生物岩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对之后沉积的泥晶灰岩和鲕粒灰岩研究较少。浅水环境被认为是微生物活动及微生物岩形成的有利环境,故论文以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和泥晶灰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微生物组构特征及其活动对海水环境的反映、对碳酸盐沉积以及对储集空间形成的影响。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川东北地区早三叠世海洋主要呈缺氧-还原环境,大部分地区未受或受少量陆源碎屑物质影响,宏体水生生物很少发育,仅见少量牙形石、介形虫和腹足,并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现象,但微生物较为繁盛,表明研究区早三叠世海洋环境一直处于恶化状态。(2)飞仙关组鲕粒灰岩鲕粒表层和粒间同生期胶结物中观察到较多保存较完整的微生物组构:直径为2μm~5μm的空腔状微生物组构,由宽约0.5μm~1.6μn的通道连通;直径约24nm~100nm的显微瘤状微生物组构,可聚集成直径为0.37μm~1.7μm的瘤状或席状分布;呈细长丝状和短簇发散状分布的纤状微生物组构,长度最大可达4...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碳酸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沉积模式特征
2.3.3 沉积环境特征
2.3.4 生物特征
第3章 微生物组构特征
3.1 实验方法及原理
3.2 岩石组构特征
3.3 微生物组构特征
3.3.1 空腔状微生物组构
3.3.2 显微瘤状微生物组构
3.3.3 纤状微生物组构
3.3.4 微孔隙特征
3.4 微生物组构成因分析
第4章 微生物的地质意义
4.1 海水环境意义
4.2 沉积意义
4.2.1 微生物碳酸盐工厂
4.2.2 早三叠世快速沉积
4.2.3 鲕粒形成机理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进展[J]. 郝雁,张哨楠,张德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下三叠统鲕粒灰岩中微生物矿化组构特征及意义——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为例[J]. 蒋裕强,何沅翰,邢凤存,谷一凡,蒋婵. 沉积学报. 2019(02)
[3]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AAPG百年纪念暨2017年会及展览综述[J]. 倪新锋,沈安江,韦东晓,乔宇婷,王莹.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5)
[4]四川江油渔洞子飞仙关组巨鲕灰岩的成因解释——在微观及超微世界里认识华南早三叠世巨鲕灰岩的成因[J].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地层学杂志. 2018(02)
[5]贵阳花溪燕楼剖面下三叠统大冶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J]. 王双,杨瑞东. 古地理学报. 2018(02)
[6]川东北龙岗东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J]. 蒋裕强,谷一凡,刘均,邓吉刚,张洁伟,张航,徐艳霞. 沉积学报. 2018(01)
[7]中国东部大陆尺度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 柳青青,迟清华,王学求,周建,刘汉粮,刘东盛,高艳芳,翟大兴. 地学前缘. 2018(04)
[8]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海洋水化学条件变化证据——以贵州织金剖面为例[J]. 王超勇,鲍园,孔凡凡. 沉积学报. 2017(02)
[9]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结构差异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川东北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台地边缘带为例[J]. 邢凤存,陆永潮,郭彤楼,李思田,侯明才,胡华蕊,吴嗣跃. 岩石学报. 2017(04)
[10]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巨鲕灰岩中疑似蓝细菌及早三叠世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J]. 周志澄,罗辉,Willems H,许波,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 2017(01)
硕士论文
[1]碳酸盐鲕粒的成因机制研究[D]. 张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2]安徽巢湖下三叠统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地层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D]. 陈剑波.中国地质大学 2012
[3]四川盆地西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D]. 黄丹.长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32889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碳酸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沉积模式特征
2.3.3 沉积环境特征
2.3.4 生物特征
第3章 微生物组构特征
3.1 实验方法及原理
3.2 岩石组构特征
3.3 微生物组构特征
3.3.1 空腔状微生物组构
3.3.2 显微瘤状微生物组构
3.3.3 纤状微生物组构
3.3.4 微孔隙特征
3.4 微生物组构成因分析
第4章 微生物的地质意义
4.1 海水环境意义
4.2 沉积意义
4.2.1 微生物碳酸盐工厂
4.2.2 早三叠世快速沉积
4.2.3 鲕粒形成机理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进展[J]. 郝雁,张哨楠,张德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下三叠统鲕粒灰岩中微生物矿化组构特征及意义——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为例[J]. 蒋裕强,何沅翰,邢凤存,谷一凡,蒋婵. 沉积学报. 2019(02)
[3]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AAPG百年纪念暨2017年会及展览综述[J]. 倪新锋,沈安江,韦东晓,乔宇婷,王莹.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5)
[4]四川江油渔洞子飞仙关组巨鲕灰岩的成因解释——在微观及超微世界里认识华南早三叠世巨鲕灰岩的成因[J].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地层学杂志. 2018(02)
[5]贵阳花溪燕楼剖面下三叠统大冶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J]. 王双,杨瑞东. 古地理学报. 2018(02)
[6]川东北龙岗东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J]. 蒋裕强,谷一凡,刘均,邓吉刚,张洁伟,张航,徐艳霞. 沉积学报. 2018(01)
[7]中国东部大陆尺度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 柳青青,迟清华,王学求,周建,刘汉粮,刘东盛,高艳芳,翟大兴. 地学前缘. 2018(04)
[8]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海洋水化学条件变化证据——以贵州织金剖面为例[J]. 王超勇,鲍园,孔凡凡. 沉积学报. 2017(02)
[9]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结构差异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川东北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台地边缘带为例[J]. 邢凤存,陆永潮,郭彤楼,李思田,侯明才,胡华蕊,吴嗣跃. 岩石学报. 2017(04)
[10]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巨鲕灰岩中疑似蓝细菌及早三叠世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J]. 周志澄,罗辉,Willems H,许波,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 2017(01)
硕士论文
[1]碳酸盐鲕粒的成因机制研究[D]. 张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2]安徽巢湖下三叠统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地层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D]. 陈剑波.中国地质大学 2012
[3]四川盆地西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D]. 黄丹.长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32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3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