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东—雪峰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反转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06:03
  华南板块内部川东-雪峰褶皱-冲断带存在中、上地壳构造指向(或倒向)反转现象,即:中地壳构造呈现与上地壳以及NW向区域构造挤压力方向截然相反的构造指向。褶皱-冲断带构造指向反转是自然界罕见、难以用经典库仑冲断楔理论加以解释、且在实验室中不易重现的构造现象。目前对于川东-雪峰褶皱-冲断带这一颇具特色的构造指向反转现象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笔者采用物理模拟这一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对这一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本论文根据9组概念模型与7组相似模型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单滑脱层实验条件下,侧向摩擦力的作用对后冲式褶皱冲断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始侧向摩擦力与初始基底摩擦力的比值极大时(初始τsd≥1.19),后冲式褶皱冲断楔形成;初始侧向摩擦力与初始基底摩擦力比值较大时(0.15≤初始τsd<1.19),双冲式褶皱冲断楔形成;初始侧向摩擦力与初始基底摩擦力比值极小时(0<初始τsd<0.15),前冲式褶皱冲断楔形...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模型设计
    2.1 概念模型设计
    2.2 川东-雪峰相似模型设计
第3章 概念模型实验结果
s/τd=108.62">    3.1 模型1:初始τsd=108.62
s/τd=1.39">    3.2 模型2:初始τsd=1.39
s/τd=1.19">    3.3 模型3:初始τsd=1.19
s/τd=1.18">    3.4 模型4:初始τsd=1.18
s/τd=0.17">    3.5 模型5:初始τsd=0.17
s/τd=0.15">    3.6 模型6:初始τsd=0.15
s/τd=0.14">    3.7 模型7:初始τsd=0.14
s/τd=0.09">    3.8 模型8:初始τsd=0.09
s/τd=0.05">    3.9 模型9:初始τsd=0.05
    3.10 实验结果讨论
s/τd比值对构造指向的影响">        3.10.1 初始τsd比值对构造指向的影响
        3.10.2 力学机制分析
第4章 川东-雪峰相似模型实验结果
s1/τd1=217;上层初始τs2d2=6.96">    4.1 模型a:下层初始τs1d1=217;上层初始τs2d2=6.96
s1/τd1=30.58;上层初始τs2d2=0.98">    4.2 模型b:下层初始τs1d1=30.58;上层初始τs2d2=0.98
s1/τd1=25.2;上层初始τs2d2=0.81">    4.3 模型c:下层初始τs1d1=25.2;上层初始τs2d2=0.81
s1/τd1=21.36;上层初始τs2d2=0.69">    4.4 模型d:下层初始τs1d1=21.36;上层初始τs2d2=0.69
s1/τd1=10.67;上层初始τs2d2=0.34">    4.5 模型e:下层初始τs1d1=10.67;上层初始τs2d2=0.34
s1/τd1=7.13;上层初始τs2d2=0.23">    4.6 模型f:下层初始τs1d1=7.13;上层初始τs2d2=0.23
s1/τd1=4.28;上层初始τs2d2=0.14">    4.7 模型g:下层初始τs1d1=4.28;上层初始τs2d2=0.14
    4.8 实验结果讨论
s/τd比值对双滑脱层褶皱冲断楔构造指向的影响">        4.8.1 初始τsd比值对双滑脱层褶皱冲断楔构造指向的影响
        4.8.2 力学机制分析
        4.8.3 川东-雪峰中上地壳构造指向反转机制的探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南地块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J]. 颜丹平,邱亮,陈峰,李林,赵磊,杨文心,张翼西.  地学前缘. 2018(01)
[2]褶皱冲断带构造砂箱物理模型研究进展[J]. 邓宾,赵高平,万元博,黄瑞,王兴建,刘树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03)
[3]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二)[J]. 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王淑芳,管全中,张晨晨,王红岩,刘洪林,拜文华,梁峰,吝文,赵群,刘德勋,杨智,梁萍萍,孙莎莎,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2)
[4]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J]. 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王淑芳,管全中,张晨晨,王红岩,刘洪林,拜文华,梁峰,吝文,赵群,刘德勋,杨智,梁萍萍,孙莎莎,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06)
[5]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 郭彤楼,张汉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01)
[6]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滑脱带深度对地台盖层褶皱型式的影响[J]. 张小琼,单业华,聂冠军,倪永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3(04)
[7]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J]. 张国伟,郭安林,王岳军,李三忠,董云鹏,刘少峰,何登发,程顺有,鲁如魁,姚安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0)
[8]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J]. 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吕赟珊,邹旭.  地质学报. 2013(06)
[9]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J]. 刘重庆,周建勋,郎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2)
[10]双层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J]. 于福生,李定华,赵进雍,董长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2(02)



本文编号:3045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45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9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