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成都盆地第四纪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4 02:56
  成都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属龙门山中南段的冲积平原,盆地内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第四纪沉积物中记录着各个时期的环境变化信息。不同的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湿度和温度是植物生长的主导因素,因此通过对地层中植物的孢粉分析研究能大致的反映当时的气候规律。通过对盆地内选取的剖面采样,对样品进行孢粉、粒度及磁化率的研究进而探讨成都盆地第四纪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对成都盆地的古环境、古气候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前人对成都盆地第四纪的古环境及沉积物特征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统计出实测的五个剖面中孢粉种类结果约为64个科/属,其中木本植物占24科,灌木类植物孢粉的种类约为11科/属,草本类植物孢粉种类约为19个科/属,蕨类及藻类植物孢子约占10个科/属。基于成都盆地第四纪剖面的孢粉种类、含量及其组合变化,将划分出:针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景观(早更新世晚期)、森林草原景观(中更新世早期)、稀疏草原景观(中更新世)、落叶阔叶林植被景观(晚更新世)林下有少量草本植物发育、落叶阔叶景观(全新世,期间由于一次降温事件可能出现了草甸景观)。(2)据成都盆地孢粉、粒度及磁化率特征的综合...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成都盆地第四纪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


技术路线

地理位置,成都平原,成都市,德阳市


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1 地理位置成都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被称为成都平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3°00′-104°30′,北纬 30°00′-31°40′之间,面积约为00km2,其中包括了成都市及德阳市所管辖的 22 个区、县、市,因成都市位于央故称成都平原。由于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资源和好的文化发展条件等众多优势,故又称之为“天府之国”。

放射性分布,地貌特征,龙门山,四川盆地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盆地位于四川省的中心地带,经济发达,是中国西南部经济社会最为发的地区之一;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人口布高度密集的区域之一。成都盆地以成都为枢纽,公路、铁路呈放射性分布,通全国。.2 地形地貌特征成都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接江油,南至乐山五通桥,东与龙泉山相接,与龙门山和邛崃山接壤,是中国西北高山高原地区东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过渡带。成都盆地显示为狭窄的线性盆地,长轴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与龙门山断平行,短轴为北西-南东向,垂直于龙门山断裂(李勇,20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衡阳盆地红土剖面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J]. 熊平生,刘沛林,王鹏.  地理科学. 2018(02)
[2]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 黄明,马春梅,朱诚.  古地理学报. 2017(06)
[3]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分析[J]. 张丹丹,曾志刚,殷学博.  海洋学报. 2017(07)
[4]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河街组三段砂砾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J]. 王铸坤,李宇志,操应长,王艳忠,杨田,赵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2)
[5]大陆科学钻探开展古气候研究进展[J]. 高远,王成善,黄永建,胡滨.  地学前缘. 2017(01)
[6]疏勒河冲积扇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分析[J]. 周叶,张露.  科技通报. 2014(09)
[7]“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J]. 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  山地学报. 2014(05)
[8]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J]. 梁明剑,李大虎,郭红梅,王世元.  地震工程学报. 2014(01)
[9]中国孢粉学研究进展[J]. 黄文.  科技视界. 2014(01)
[10]成都平原风尘堆积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 谭元隆,乔彦松,赵志中,王燕.  地质力学学报. 2013(01)

博士论文
[1]四川西部晚冰期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 曾蒙秀.南京大学 2017
[2]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D]. 石胜强.西南大学 2012
[3]古蜀区域环境演变与古蜀文化关系研究[D]. 付顺.成都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泥河湾虎头梁剖面孢粉、磁化率、粒度分析及其环境意义[D]. 张攀攀.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银川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化[D]. 白雪.河北地质大学 2016
[3]滦南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与古环境[D]. 邬应臣.河北地质大学 2016
[4]黑河中游孢粉记录及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D]. 常婧.兰州大学 2016
[5]藏南邛多江盆地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记录[D]. 李杜文.成都理工大学 2016
[6]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气候变化特征的探讨[D]. 祁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7]粒度和磁化率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沙漠化演化[D]. 张文丽.西北师范大学 2015
[8]新乡市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析及其沉积相特征[D]. 鲁战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9]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与古文明关系研究[D]. 姚镭.广西师范大学 2013
[10]关中盆地中部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 赵彩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8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48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2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