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发布时间:2021-02-24 15:47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 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 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 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文章来源】:岩石学报. 2020,36(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3 页
【部分图文】:
特提斯造山带中已发现蛇绿岩型金刚石的位置分布图
图1 特提斯造山带中已发现蛇绿岩型金刚石的位置分布图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对YZSZ蛇绿岩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确立了该缝合带的地质特征和蛇绿岩的壳幔组成。蛇绿岩带北部为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冈底斯岛弧,南侧为蛇绿混杂岩、沉积混杂岩、复理石沉积岩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Dupuis et al.,2005;Hébert et al.,2012;Liu et al.,2018)。冈底斯岩浆岛弧全长约2500km,经历了多期次的强烈岩浆作用,记录了新特提斯洋-陆俯冲增生、弧-陆和陆-陆碰撞造山以及碰撞后伸展垮塌等过程(Xu et al.,2017;许志琴等,2019;张泽明等,2019),其开始于中三叠世,如大竹曲245Ma安山岩和240Ma辉长岩(Ma et al.,2020),昌果237~211Ma玄武岩(Wang et al.,2016b),持续到中新世,主要由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大面积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组成(张泽明等,2019)。日喀则弧前盆地东西长约600km,分布于仲巴和仁布之间,宽几千米至二十几千米不等,基底为YZSZ早白垩世蛇绿岩,包括上部的错江顶群和下部的日喀则群,前者包括帕达那组、曲贝亚组、曲下组和加拉孜组,年代为80~58Ma,其中曲贝亚组、曲下组、加拉孜组仅见于仲巴-萨嘎地区;日喀则群包括桑祖岗组、冲堆组和昂仁组,地层年代大致为120~83Ma(Wang et al.,2012a;葛玉魁等,2019)。冲堆组凝灰质硅质岩和硅质泥岩直接覆盖在日喀则蛇绿岩之上,其上部被火山碎屑岩复理石整合接触,其中底部凝灰岩夹层的锆石年龄为119~113Ma,上部凝灰岩年龄为113~110Ma,碎屑锆石物源具有拉萨地块的亲缘性(Wang et al.,2017a)。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年龄分布简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藏松多古特提斯洋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J]. 解超明,李才,李光明,张林奎,王斌,董宇超,郝宇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2)
[2]特提斯地球动力学[J].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 岩石学报. 2020(06)
[3]Remnants of a Middle Triassic Oceanic Lithosphere in the Western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Southern Tibet[J]. LIU Qiang,LIU Feng,LI Hualiang,ZONG Keqing,XIANG Shuy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20(S1)
[4]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带区域地壳深部结构及其可能构造归属研究[J]. 于洋,徐啸,高锐,郭晓玉.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
[5]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mafic dykes from the Purang ophiolite: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southwestern Tibet[J]. Fahui Xiong,Yuanku Meng,Jingsui Yang,Zhao Liu,Xiangzhen Xu,Alireza Eslami,Ran Zh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2020(01)
[6]西藏日土县狮泉河蛇绿混杂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J]. 康晓波,冯士彬,刘世朝,迟鹏. 四川有色金属. 2019(04)
[7]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J].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 岩石学报. 2019(10)
[8]青藏高原纳木错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对北拉萨地块起源的约束[J]. 胡培远,翟庆国,赵国春,唐跃,王海涛,朱志才,王伟,吴昊. 岩石学报. 2019(10)
[9]西藏东巧蛇绿岩中玄武质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J]. 陈晓坚,杨经绥,董玉飞,熊发挥,卢雨潇,李观龙,薄容众. 地质学报. 2019(10)
[10]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蓬湖蛇绿岩中的洋脊型二辉橄榄岩[J]. 卢雨潇,杨经绥,董玉飞,熊发挥,陈晓坚,李观龙,薄容众. 地质学报. 2019(10)
博士论文
[1]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D]. 李兴奎.南京大学 2019
[2]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D]. 谢富伟.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永珠地区中生代岩浆构造事件及其地质意义[D]. 张诗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
[4]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晚中生代汇聚消亡时空重建[D]. 范建军.吉林大学 2016
[5]藏南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西段蛇绿岩及其就位机制研究[D]. 赵佳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6]青藏高原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的构造演化[D]. 徐梦婧.吉林大学 2014
[7]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和普兰蛇绿岩的成因[D]. 刘飞.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
[8]西藏拉萨地块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厘定[D]. 陈松永.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9]拉萨地体中的印支期造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 李化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
[10]西藏班公湖MOR型和SSZ型两套蛇绿岩的厘定及大地构造意义[D]. 史仁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西藏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研究[D]. 王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西藏改则县拉果错蛇绿岩的构造属性[D]. 徐建鑫.吉林大学 2015
[3]藏东洛隆县纳多弄地区辉绿岩特征及构造背景[D]. 何显川.成都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49598
【文章来源】:岩石学报. 2020,36(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3 页
【部分图文】:
特提斯造山带中已发现蛇绿岩型金刚石的位置分布图
图1 特提斯造山带中已发现蛇绿岩型金刚石的位置分布图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对YZSZ蛇绿岩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确立了该缝合带的地质特征和蛇绿岩的壳幔组成。蛇绿岩带北部为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冈底斯岛弧,南侧为蛇绿混杂岩、沉积混杂岩、复理石沉积岩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Dupuis et al.,2005;Hébert et al.,2012;Liu et al.,2018)。冈底斯岩浆岛弧全长约2500km,经历了多期次的强烈岩浆作用,记录了新特提斯洋-陆俯冲增生、弧-陆和陆-陆碰撞造山以及碰撞后伸展垮塌等过程(Xu et al.,2017;许志琴等,2019;张泽明等,2019),其开始于中三叠世,如大竹曲245Ma安山岩和240Ma辉长岩(Ma et al.,2020),昌果237~211Ma玄武岩(Wang et al.,2016b),持续到中新世,主要由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大面积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组成(张泽明等,2019)。日喀则弧前盆地东西长约600km,分布于仲巴和仁布之间,宽几千米至二十几千米不等,基底为YZSZ早白垩世蛇绿岩,包括上部的错江顶群和下部的日喀则群,前者包括帕达那组、曲贝亚组、曲下组和加拉孜组,年代为80~58Ma,其中曲贝亚组、曲下组、加拉孜组仅见于仲巴-萨嘎地区;日喀则群包括桑祖岗组、冲堆组和昂仁组,地层年代大致为120~83Ma(Wang et al.,2012a;葛玉魁等,2019)。冲堆组凝灰质硅质岩和硅质泥岩直接覆盖在日喀则蛇绿岩之上,其上部被火山碎屑岩复理石整合接触,其中底部凝灰岩夹层的锆石年龄为119~113Ma,上部凝灰岩年龄为113~110Ma,碎屑锆石物源具有拉萨地块的亲缘性(Wang et al.,2017a)。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年龄分布简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藏松多古特提斯洋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J]. 解超明,李才,李光明,张林奎,王斌,董宇超,郝宇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2)
[2]特提斯地球动力学[J].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 岩石学报. 2020(06)
[3]Remnants of a Middle Triassic Oceanic Lithosphere in the Western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Southern Tibet[J]. LIU Qiang,LIU Feng,LI Hualiang,ZONG Keqing,XIANG Shuy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20(S1)
[4]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带区域地壳深部结构及其可能构造归属研究[J]. 于洋,徐啸,高锐,郭晓玉.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
[5]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mafic dykes from the Purang ophiolite: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southwestern Tibet[J]. Fahui Xiong,Yuanku Meng,Jingsui Yang,Zhao Liu,Xiangzhen Xu,Alireza Eslami,Ran Zh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2020(01)
[6]西藏日土县狮泉河蛇绿混杂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J]. 康晓波,冯士彬,刘世朝,迟鹏. 四川有色金属. 2019(04)
[7]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J].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 岩石学报. 2019(10)
[8]青藏高原纳木错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对北拉萨地块起源的约束[J]. 胡培远,翟庆国,赵国春,唐跃,王海涛,朱志才,王伟,吴昊. 岩石学报. 2019(10)
[9]西藏东巧蛇绿岩中玄武质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J]. 陈晓坚,杨经绥,董玉飞,熊发挥,卢雨潇,李观龙,薄容众. 地质学报. 2019(10)
[10]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蓬湖蛇绿岩中的洋脊型二辉橄榄岩[J]. 卢雨潇,杨经绥,董玉飞,熊发挥,陈晓坚,李观龙,薄容众. 地质学报. 2019(10)
博士论文
[1]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D]. 李兴奎.南京大学 2019
[2]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D]. 谢富伟.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永珠地区中生代岩浆构造事件及其地质意义[D]. 张诗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
[4]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晚中生代汇聚消亡时空重建[D]. 范建军.吉林大学 2016
[5]藏南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西段蛇绿岩及其就位机制研究[D]. 赵佳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6]青藏高原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的构造演化[D]. 徐梦婧.吉林大学 2014
[7]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和普兰蛇绿岩的成因[D]. 刘飞.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
[8]西藏拉萨地块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厘定[D]. 陈松永.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9]拉萨地体中的印支期造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 李化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
[10]西藏班公湖MOR型和SSZ型两套蛇绿岩的厘定及大地构造意义[D]. 史仁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西藏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研究[D]. 王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西藏改则县拉果错蛇绿岩的构造属性[D]. 徐建鑫.吉林大学 2015
[3]藏东洛隆县纳多弄地区辉绿岩特征及构造背景[D]. 何显川.成都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49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4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