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 W 7.9地震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
发布时间:2021-02-27 01:02
本文收集使用紫坪铺水库台网记录到的汶川地震主震P波波形资料,利用P波反投影叠加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起始破裂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分析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阶段(0~1s)破裂点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特征,确定了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位置及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模型.得到以下结果: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31.013±0.002°N、103.392±0.002°E,震源深度为8.2±0.4km,发震时刻为2008年5月12日14∶27∶58.80±0.4.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的最佳断层面走向为NE48°,倾向NW35°,起始阶段破裂的深度范围为地下7.5~9km.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汶川震区地形地貌、震中分布及紫坪铺台网台站分布图
已发表汶川地震震源位置参数三维空间分布图
依照此方法,最终得到的最佳断层面的走向为NW48°,倾角为35°.将起始破裂阶段破裂点的位置及得到的最佳断层一同绘制到震源区的三维空间图上(图6b),我们发现该断层面能很好地拟合破裂点的分布位置,几乎所有的破裂点都分布或者接近分布在该断层面上.2 结果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余震确定2008年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J]. 张新东,闫俊岗,张小涛,燕玲玲,赵翠萍. 中国地震. 2013(02)
[2]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机理[J]. 张培震,朱守彪,张竹琪,王庆良. 地震地质. 2012(04)
[3]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J]. 张伟,李海兵,黄尧,司家亮,刘栋粱,李勇,王焕,杨光,孙立文. 地质通报. 2012(08)
[4]汶川M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J]. 易桂喜,龙锋,张致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5]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J]. 杨智娴,陈运泰,苏金蓉,陈天长,吴朋. 地震学报. 2012(02)
[6]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 陈国光,计凤桔,周荣军,徐杰,周本刚,黎小刚,叶友青. 地震地质. 2007(03)
[7]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J]. 贾秋鹏,贾东,朱艾斓,陈竹新,胡潜伟,罗良,张元元,李一泉. 地质科学. 2007(01)
[8]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J]. 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陈文彬,闻学泽. 地学前缘. 2003(S1)
[9]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J]. 贾东,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张惬,魏东涛,沈扬. 高校地质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053444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汶川震区地形地貌、震中分布及紫坪铺台网台站分布图
已发表汶川地震震源位置参数三维空间分布图
依照此方法,最终得到的最佳断层面的走向为NW48°,倾角为35°.将起始破裂阶段破裂点的位置及得到的最佳断层一同绘制到震源区的三维空间图上(图6b),我们发现该断层面能很好地拟合破裂点的分布位置,几乎所有的破裂点都分布或者接近分布在该断层面上.2 结果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余震确定2008年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J]. 张新东,闫俊岗,张小涛,燕玲玲,赵翠萍. 中国地震. 2013(02)
[2]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机理[J]. 张培震,朱守彪,张竹琪,王庆良. 地震地质. 2012(04)
[3]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J]. 张伟,李海兵,黄尧,司家亮,刘栋粱,李勇,王焕,杨光,孙立文. 地质通报. 2012(08)
[4]汶川M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J]. 易桂喜,龙锋,张致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5]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J]. 杨智娴,陈运泰,苏金蓉,陈天长,吴朋. 地震学报. 2012(02)
[6]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 陈国光,计凤桔,周荣军,徐杰,周本刚,黎小刚,叶友青. 地震地质. 2007(03)
[7]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J]. 贾秋鹏,贾东,朱艾斓,陈竹新,胡潜伟,罗良,张元元,李一泉. 地质科学. 2007(01)
[8]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J]. 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陈文彬,闻学泽. 地学前缘. 2003(S1)
[9]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J]. 贾东,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张惬,魏东涛,沈扬. 高校地质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053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5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