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秦岭临潭地区三叠纪地层地质特征与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28 20:27
  通过研究沉积物源区、搬运方式及沉积相序之间的相互演化,从而了解沉积盆地原型及演化过程,进而分析盆山耦合关系,探索盆地演化、造山作用乃至深部过程是当今造山带地质研究的重要思路之一。本次研究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以西秦岭临潭地区早中生代三叠纪隆务河组、光盖山组、大河坝组三套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对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划分,分析其沉积特征、地层层序、沉积相与沉积环境以及盆地填充序列,进而对沉积时代、沉积物源、盆地原型及构造属性进行研究,最终为探讨西秦岭三叠纪的构造环境、地质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资料。并取得以下进展和认识:1.通过砂岩岩相学研究,以三条实测地质剖面分别对研究区三套早中生代三叠纪沉积地层进行控制,根据沉积岩岩石组合及沉积环境差异,将隆务河组分为三个岩性段,总体为一系列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层序,是典型的浊积流沉积体系。自一段到三段是浊积扇由内向外过渡过程的展现。将光盖山组分为两个岩性段,识别为深海-半深海沉积环境;将大河坝组分为三个岩性段,沉积环境应为浅海陆棚—滨海沉积序列。通过年代学研究获得了隆务河组、光盖山组、大河坝组的最小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3Ma、2...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秦岭临潭地区三叠纪地层地质特征与物源分析


论文研究思路

甘肃省,地质调查,区划图,微板块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伟等,1995,2001;孟庆仁等,1996;赖绍聪等,1997)。现今常以徽成盆地为界将秦岭造山带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构造带自北向南由北缘被动陆缘带、微板块裂陷沉积盆地、微板块台地沉积带三个构造单元所组成(裴先治,2002)。研究区主要位于西秦岭北缘被动陆缘带和西秦岭微板块裂陷沉积盆地交接部位(图 2.1)。2.3 研究区主要地质特征2.3.1 区域地层据《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甘肃省地质调查院,2016)修订的甘肃岩石地层划分,研究区跨越中、南秦岭-大巴山-大别山地层区的中、南秦岭地层小区。研究区发育上泥盆统大草滩组、下石炭统巴都组、上石炭统下加岭组、二叠系十里墩组、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中三叠统光盖山组、上三叠统大河坝组、下白垩统磨沟组、新近系甘肃群临夏组和第四系(图 2-2,表 2-1)。

地质图,西秦岭,甘肃省,地质调查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早中生代沉积地层地质特征西秦岭临潭地区跨越中、南秦岭-大巴山-大别山地层区的中、南秦岭地层小区。究区南秦岭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纪地层(图 3.1)。区域上的三叠纪地层甘肃省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岷县、卓尼县大部分地区,出露面积大,呈北西—南东向状展布。向东呈一楔状穿过甘肃省武都县延入陕西省,与东秦岭凤县地区的留凤关群连,向西变宽后延入青海省境内,区域上相变比较明显。北以合作—岷县—宕昌大断为界,与中秦岭地层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呈断层接触,南与迭山组呈整合接触。研究出露的三叠纪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早三叠世隆务河组、中三叠世光盖山组、晚三叠世河坝组。研究区三叠纪地层划分沿革见表 3.1。下文从地层的时代归属、地层划分、积相与沉积环境等方面展开探讨,以便为恢复沉积盆地原型提供证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碎屑锆石年代学在沉积物源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 郭佩,刘池洋,王建强,李长志.  沉积学报. 2017(01)
[2]甘肃构造—地层区划新方案[J]. 梁明宏,丁仨平,刘建宏,张新虎.  甘肃地质. 2016(03)
[3]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J]. 徐学义,陈隽璐,高婷,李平,李婷.  岩石学报. 2014(02)
[4]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杨仁超,李进步,樊爱萍,宗敏,张涛.  沉积学报. 2013(01)
[5]祁连造山带东端张家川地区长宁驿中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王银川,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魏方辉,刘成军,高景民,吴树宽,陈有炘.  地质通报. 2012(10)
[6]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葫芦河群变质碎屑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源区特征和沉积时代的限定[J]. 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刘成军,高景民,魏方辉,吴树宽,王银川,陈有炘.  地学前缘. 2012(05)
[7]西秦岭天水地区流水沟岩浆杂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 高景民,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魏方辉,吴树宽,刘成军,王银川,陈有炘.  地质通报. 2012(09)
[8]甘肃天水地区早古生代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构造意义[J]. 魏方辉,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高景民,王银川,刘成军,吴树宽,陈有炘.  地质通报. 2012(09)
[9]西秦岭印支早期美武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 骆必继,张宏飞,肖尊奇.  地学前缘. 2012(03)
[10]木其滩岩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对北秦岭构造演化的制约[J]. 张志国,陈隽璐,徐学义,杜志刚,张占武,王洪亮,李平.  岩石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及岛弧型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李王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6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56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