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成烃母质类型及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3 20:43
本文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焦页1井五峰组一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和古生物学分析,开展了五峰组一龙马溪组成烃母质的类型、成因、分布、化学组成差异及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成烃母质对页岩气生烃和储集的贡献,为研究区页岩气成藏机理及“甜点”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1)通过有机岩石学和微古生物学的研究,对焦页1井五峰组一龙马溪组的显微组分进行了详细划分,并分析了显微组分的成因。焦页1井五峰组一龙马溪组成烃母质可分为有形态组分和无形态组分两大类,其中有形态组分主要包括植物型藻类体、动物型动物有机组,无形态组分包括镜下干酪根中的无定形体和全岩中的微粒体、沥青质体、固体沥青。藻类体进一步可划分为层状藻类体、浮游藻类体、底栖藻类体;层状藻类体和浮游藻类体主要来自于浮游藻类,浮游藻类体中包含了丰富的疑源类化石,按保存形式可分为为以有机质形态保存的疑源类化石和被草莓状黄铁矿交代而保存下来的疑源类化石;底栖藻类体主要来自底栖藻类。动物型有机组包括海绵、虫颚、牙形石、笔石、几丁石等,根据笔石属种划分出了五峰组一龙马溪组的12个笔石带,几丁石的属种和丰度在不同层位也有相当的差别,笔...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技术路线图
2.1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缘焦石坝构造。四川盆地是一个海相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复合??的叠合盆地。南华纪开始,在罗迪尼亚(Rodinia)大陆裂解的影响下,华南地区普遍发生张??裂作用。晚震旦世开始了稳定沉降阶段,使得加里东早期的拉张一伸展作用代替了晋宁期的??板块汇聚作用,逐渐形成了以扬子克拉通为中心,向南、北、西南逐渐变深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奥陶世,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再次碰撞拼合,导致区域构造应力由伸展转为挤压,??中上扬子地区盆缘及盆内隆起开始显现,四川盆地主体成为挤压环境下的克拉通盆地。志留??纪末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盆地主体基本消亡(刘伟,2017)。??本次研究的对象焦页1?(JY1)井所处的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川东高陡褶皱带包鸾一??焦石坝背斜构造区(图2.1.1),构造发育,西临华蓥山断裂带,东临齐岳山断裂带,北接秦岭??褶皱带,呈现出平行的北东向、北北东向的高陡背斜带与宽缓向斜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摺??皱成排成带排列的形貌(郭彤楼等,2013)。????"
2.3样品采集和处理??样品全部采自焦页1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度为2330m-2418m,84个样品。图2.3.2为焦页1井综合柱状图,除底部2418-2411m为上奥陶统五峰组-砂质泥岩以外,以上层段均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马溪组底部2411m-2390m岩泥岩,往上2390m-2349m过渡为泥质粉砂岩,2349m-2330m为粉砂岩夹碳质泥岩。测井资料,五峰组顶部-龙马溪组底部的粉砂质泥岩层段具有高的含气性和高的T往上岩性变粗,同时含气量与TOC减少;其中吸附气含量一直呈减少趋势,而游体呈减少趋势,但在2415m-2400m、2390m-2380m和2368m-2354m含量较高。??样品全部磨制光薄片并进行干酪根提取。干酪根提取的方法样品采用Paris?(1981标准微体化石处理分析方法,具体方法为:将每层样品去除表面污渍,破碎到5mm取50g先后用10%的稀盐酸和40%的氢氟酸浸泡处理去除碳酸钙和硅酸盐矿物,用涤至中性后,用10%的盐酸加热处理去除反应生成的氟化钙,再用清水反复洗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与勘探潜力[J]. 刘伟,洪海涛,徐安娜,姜华,石书缘. 海相油气地质. 2017(04)
[2]黔西北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储气特征[J]. 薛冰,张金川,唐玄,杨超,陈前,满向杰,党伟. 石油学报. 2015(02)
[3]南方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实践认识[J]. 郭旭升. 地质学报. 2014(07)
[4]页岩不同类型孔隙的含气性差异——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魏志红,魏祥峰. 天然气工业. 2014(06)
[5]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郭旭升,胡东风,文治东,刘若冰. 中国地质. 2014(03)
[6]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 贾承造,张永峰,赵霞. 天然气工业. 2014(02)
[7]复杂构造区高演化程度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的启示——以四川盆地东部盆缘JY1井为例[J]. 郭彤楼,刘若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4)
[8]北美页岩气研究及对我国下古生界页岩气开发的启示[J]. 肖贤明,宋之光,朱炎铭,田辉,尹宏伟. 煤炭学报. 2013(05)
[9]川南富集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J]. 陈尚斌,夏筱红,秦勇,付常青,胡琳. 煤炭学报. 2013(05)
[10]四川盆地长芯1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J]. 陈文玲,周文,罗平,邓虎成,李沁,单蕊,戚明辉. 岩石学报. 2013(03)
硕士论文
[1]湖南张家界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沉积地球化学研究[D]. 黄燕.成都理工大学 2011
[2]贵州遵义松林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下部烃源岩评价[D]. 杨永军.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1905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技术路线图
2.1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缘焦石坝构造。四川盆地是一个海相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复合??的叠合盆地。南华纪开始,在罗迪尼亚(Rodinia)大陆裂解的影响下,华南地区普遍发生张??裂作用。晚震旦世开始了稳定沉降阶段,使得加里东早期的拉张一伸展作用代替了晋宁期的??板块汇聚作用,逐渐形成了以扬子克拉通为中心,向南、北、西南逐渐变深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奥陶世,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再次碰撞拼合,导致区域构造应力由伸展转为挤压,??中上扬子地区盆缘及盆内隆起开始显现,四川盆地主体成为挤压环境下的克拉通盆地。志留??纪末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盆地主体基本消亡(刘伟,2017)。??本次研究的对象焦页1?(JY1)井所处的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川东高陡褶皱带包鸾一??焦石坝背斜构造区(图2.1.1),构造发育,西临华蓥山断裂带,东临齐岳山断裂带,北接秦岭??褶皱带,呈现出平行的北东向、北北东向的高陡背斜带与宽缓向斜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摺??皱成排成带排列的形貌(郭彤楼等,2013)。????"
2.3样品采集和处理??样品全部采自焦页1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度为2330m-2418m,84个样品。图2.3.2为焦页1井综合柱状图,除底部2418-2411m为上奥陶统五峰组-砂质泥岩以外,以上层段均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马溪组底部2411m-2390m岩泥岩,往上2390m-2349m过渡为泥质粉砂岩,2349m-2330m为粉砂岩夹碳质泥岩。测井资料,五峰组顶部-龙马溪组底部的粉砂质泥岩层段具有高的含气性和高的T往上岩性变粗,同时含气量与TOC减少;其中吸附气含量一直呈减少趋势,而游体呈减少趋势,但在2415m-2400m、2390m-2380m和2368m-2354m含量较高。??样品全部磨制光薄片并进行干酪根提取。干酪根提取的方法样品采用Paris?(1981标准微体化石处理分析方法,具体方法为:将每层样品去除表面污渍,破碎到5mm取50g先后用10%的稀盐酸和40%的氢氟酸浸泡处理去除碳酸钙和硅酸盐矿物,用涤至中性后,用10%的盐酸加热处理去除反应生成的氟化钙,再用清水反复洗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与勘探潜力[J]. 刘伟,洪海涛,徐安娜,姜华,石书缘. 海相油气地质. 2017(04)
[2]黔西北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储气特征[J]. 薛冰,张金川,唐玄,杨超,陈前,满向杰,党伟. 石油学报. 2015(02)
[3]南方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实践认识[J]. 郭旭升. 地质学报. 2014(07)
[4]页岩不同类型孔隙的含气性差异——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魏志红,魏祥峰. 天然气工业. 2014(06)
[5]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郭旭升,胡东风,文治东,刘若冰. 中国地质. 2014(03)
[6]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 贾承造,张永峰,赵霞. 天然气工业. 2014(02)
[7]复杂构造区高演化程度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的启示——以四川盆地东部盆缘JY1井为例[J]. 郭彤楼,刘若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4)
[8]北美页岩气研究及对我国下古生界页岩气开发的启示[J]. 肖贤明,宋之光,朱炎铭,田辉,尹宏伟. 煤炭学报. 2013(05)
[9]川南富集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J]. 陈尚斌,夏筱红,秦勇,付常青,胡琳. 煤炭学报. 2013(05)
[10]四川盆地长芯1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J]. 陈文玲,周文,罗平,邓虎成,李沁,单蕊,戚明辉. 岩石学报. 2013(03)
硕士论文
[1]湖南张家界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沉积地球化学研究[D]. 黄燕.成都理工大学 2011
[2]贵州遵义松林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下部烃源岩评价[D]. 杨永军.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1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6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