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川县新房子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14:32
本文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房石镇新房子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不稳定斜坡现状调查与勘查,结合实验分析数据,研究了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旨在提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研究区地处四川北部边缘山区,位于古扬子板块西北缘龙门山带的北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降雨量1021.7mm。不稳定斜坡整体平面形态上呈不规则的圈椅状分布,为一小型土质不稳定斜坡,是在高陡地形条件、松散土体、持续降雨、“5.12”大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其中地形条件、地层岩性是内因,对不稳定斜坡的形成和发展起控制作用,降雨是主要外因,对不稳定斜坡的形成和发展起控制作用。根据折线形滑面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计算出的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斜坡(1)号滑面在天然工况下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不稳定斜坡(2)号滑面在天然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根据研究区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取出现几率较大的“自重+暴雨”或连续降雨的工况作为设计工况,提出了“抗滑桩+挡土板+排水沟”的综合防治措施。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2页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2.1.1 位置与交通研究区位于北纬 32°22′1.42″,东经 104°58′17.79″,具体位置为青川县房石镇天井村新房子,位于青川县城的南西侧,场区距县城约 50km,距房石镇约 3km,省道 S105连接了青川县城与房石镇,有村道能直接到达不稳定斜坡前缘,交通条件较好(图 2-1)。
青川县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花岗岩风化层滑坡的成因机制分析[J]. 周兴龙,周丽红,周兴华. 土工基础. 2018(02)
[2]三峡库区八桷树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秦林,吕鹏. 四川地质学报. 2018(01)
[3]北川唐家湾滑坡变形历史与形成机制研究[J]. 杨琴,范宣梅,许强,戴岚欣,任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2)
[4]成贵铁路高山田巨型古滑坡成因分析及地质选线[J]. 王富平,叶堃,岳志勤. 高速铁路技术. 2018(01)
[5]泾阳南塬蒋刘4#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J]. 许强,魏勇,彭大雷,郭晨,巨袁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1)
[6]台风暴雨条件下滑坡地下水渗流特征及成因机制[J]. 张泰丽,周爱国,孙强,伍剑波,王赫生,刘政华. 地球科学. 2017(12)
[7]基于U-DEC数值分析的龙洞水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J]. 鲁道洪,张群,易靖松.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8]重庆云阳旧县坪滑坡成因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J]. 艾小杨,张湉,邓天鑫.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3)
[9]珠江口盆地海底滑坡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J]. 刘科,王建华. 海洋通报. 2017(01)
[10]唐古栋滑坡成因机制研究[J]. 易志坚,黄润秋,吴海燕,何顺勋,杨建,周龙寿. 工程地质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坡脚开挖的黄土滑坡机理研究[D]. 唐东旗.长安大学 2013
[2]基于3S技术的岩桑树水电站近坝区滑坡敏感性评价[D]. 谭春.吉林大学 2013
[3]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稳定性研究[D]. 马建全.吉林大学 2012
[4]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D]. 冯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
[5]滑坡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 闫金凯.长安大学 2010
[6]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研究[D]. 郑明新.河海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四川红层地区缓倾角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 胡泽铭.成都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69280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2页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2.1.1 位置与交通研究区位于北纬 32°22′1.42″,东经 104°58′17.79″,具体位置为青川县房石镇天井村新房子,位于青川县城的南西侧,场区距县城约 50km,距房石镇约 3km,省道 S105连接了青川县城与房石镇,有村道能直接到达不稳定斜坡前缘,交通条件较好(图 2-1)。
青川县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花岗岩风化层滑坡的成因机制分析[J]. 周兴龙,周丽红,周兴华. 土工基础. 2018(02)
[2]三峡库区八桷树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秦林,吕鹏. 四川地质学报. 2018(01)
[3]北川唐家湾滑坡变形历史与形成机制研究[J]. 杨琴,范宣梅,许强,戴岚欣,任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2)
[4]成贵铁路高山田巨型古滑坡成因分析及地质选线[J]. 王富平,叶堃,岳志勤. 高速铁路技术. 2018(01)
[5]泾阳南塬蒋刘4#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J]. 许强,魏勇,彭大雷,郭晨,巨袁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1)
[6]台风暴雨条件下滑坡地下水渗流特征及成因机制[J]. 张泰丽,周爱国,孙强,伍剑波,王赫生,刘政华. 地球科学. 2017(12)
[7]基于U-DEC数值分析的龙洞水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J]. 鲁道洪,张群,易靖松.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8]重庆云阳旧县坪滑坡成因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J]. 艾小杨,张湉,邓天鑫. 水利水电技术. 2017(03)
[9]珠江口盆地海底滑坡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J]. 刘科,王建华. 海洋通报. 2017(01)
[10]唐古栋滑坡成因机制研究[J]. 易志坚,黄润秋,吴海燕,何顺勋,杨建,周龙寿. 工程地质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坡脚开挖的黄土滑坡机理研究[D]. 唐东旗.长安大学 2013
[2]基于3S技术的岩桑树水电站近坝区滑坡敏感性评价[D]. 谭春.吉林大学 2013
[3]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稳定性研究[D]. 马建全.吉林大学 2012
[4]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D]. 冯振.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
[5]滑坡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 闫金凯.长安大学 2010
[6]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研究[D]. 郑明新.河海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四川红层地区缓倾角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 胡泽铭.成都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69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6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