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重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0 13:24
采用双差重定位和W震相波形反演方法分析"地震编目系统"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观测报告及区域地震波形数据,对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反演获取了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沿NW优势方向呈条带状分布,集中分布于5—10 km深度范围,且发震断层面呈高倾角。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主震的两个可能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节面Ⅰ走向12°,倾角50°,滑动角139°;节面Ⅱ走向131°,倾角59°,滑动角48°,最优矩心深度为7.5 km,矩震级MW5.74。此外几个M>4.5余震的震源机制也基本与主震类似,均为以逆断为主外加少量走滑的地震破裂事件。综合分析长宁地震序列的重定位、震源机制反演结果以及震中和附近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信息推断,本次长宁主震的发震破裂面呈NW-SE走向,发震断层为长宁—双河背斜东北翼发育的逆冲断层。
【文章来源】:地震学报. 2020,42(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经重新定位后四川长宁地震序列的平面(a)及深度剖面图(b,c)主震坐标来自于下文的矩张量反演
空间网格搜索的反演过程中,深度网格搜索步长设为2.0 km,初始搜索深度设为3.5 km,最大搜索深度设为15.5 km,共7个深度位置。图5a给出了波形拟合均方差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图中显示长宁地震的最佳矩心深度为7.5 km。图5b显示7.5 km深度的平面上,波形拟合均方差随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圆点直径及颜色),图中“+”标示二维空间网格搜索的最优震中位置,其坐标为(104.9°E,28.34°N)。这样看来,通过空间网格搜索获取的震源深度与中国地震局(2019)发布的震源深度(16 km)存在明显差异,而震中位置(104.9°E,28.34°N)与中国地震局(2019)发布的震中位置一致。2019年6月17日长宁地震发生之后,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信息,列于表2。从表2中可看出,本研究获取的震源机制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缩写为IGGCAS)发布的结果比较相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缩写为CENC)、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哈佛大学全球矩张量(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缩写为GCMT)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缩写为IGP-CEA)的结果比较相近,发震断层的性质也比较接近,逆断层为主,外加少量的走滑分量。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缩写为IEF-CEA)的结果与上述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结果显示发震断层性质以正走滑为主。
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不同的研究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差异来源于所采用的反演方法和观测资料不同。例如本研究、CENC和USGS的震源参数均是采用W震相反演方法(Kanamori,Rivera,2008)获取,但是CENC和本研究主要使用省级台站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而USGS主要使用的是远场波形资料。此外,本研究的结果经过深度空间搜索优化。由于所使用波形资料及深度空间搜索优化的差异,导致使用同一方法而最终结果不同。GCMT的结果主要使用长周期体波及面波资料(Ekstr?m et al,2012)反演获取,IGP-CEA的结果主要基于CAP (cut-and-paste)方法(Zhu,Helmberger,1996)反演区域波形资料获取,IGGCAS和IEF-CEA的结果主要使用区域全波形资料反演获取,但由于反演方法不同(郝金来,姚振兴,2012;Dreger,Helmberger,1993),所以导致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对于区域体波资料的反演,计算格林函数时使用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不同,也可能会对最终反演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震源参数的差异可能与震源的复杂性有关,而长宁地震震源是否具有复杂性及其对震源机制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3 M>4.5余震的震源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J]. 何登发,鲁人齐,黄涵宇,王晓山,姜华,张伟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5)
[2]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J]. 翟亮,张晓东,王伟君. 地震学报. 2019(03)
[3]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和9日新疆精河M6.6地震震源机制解[J]. 郭志,陈立春,李通,高星. 地震地质. 2018(06)
[4]西藏米林M6.9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地震定位[J]. 韦伟,谢超,周本刚,郭志,尹昕忠,李保华,王萍,董绍鹏,魏费翔,王禹钦. 科学通报. 2018(15)
[5]川东南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及构造变形成因机制讨论[J]. 唐永,周立夫,陈孔全,董晓霞,唐文军. 地质论评. 2018(01)
[6]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重定位[J]. 黄浩,付虹,沙成宁,王培玲. 地震学报. 2017(02)
[7]小波域反演确定区域地震震源机制[J]. 郝金来,姚振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2)
[8]“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J]. 郑秀芬,欧阳飚,张东宁,姚志祥,梁建宏,郑洁.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5)
[9]川滇地区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研究[J]. 吴建平,明跃红,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2006(05)
[10]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12)
本文编号:3074732
【文章来源】:地震学报. 2020,42(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经重新定位后四川长宁地震序列的平面(a)及深度剖面图(b,c)主震坐标来自于下文的矩张量反演
空间网格搜索的反演过程中,深度网格搜索步长设为2.0 km,初始搜索深度设为3.5 km,最大搜索深度设为15.5 km,共7个深度位置。图5a给出了波形拟合均方差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图中显示长宁地震的最佳矩心深度为7.5 km。图5b显示7.5 km深度的平面上,波形拟合均方差随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圆点直径及颜色),图中“+”标示二维空间网格搜索的最优震中位置,其坐标为(104.9°E,28.34°N)。这样看来,通过空间网格搜索获取的震源深度与中国地震局(2019)发布的震源深度(16 km)存在明显差异,而震中位置(104.9°E,28.34°N)与中国地震局(2019)发布的震中位置一致。2019年6月17日长宁地震发生之后,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信息,列于表2。从表2中可看出,本研究获取的震源机制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缩写为IGGCAS)发布的结果比较相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缩写为CENC)、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哈佛大学全球矩张量(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缩写为GCMT)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缩写为IGP-CEA)的结果比较相近,发震断层的性质也比较接近,逆断层为主,外加少量的走滑分量。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缩写为IEF-CEA)的结果与上述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结果显示发震断层性质以正走滑为主。
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不同的研究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差异来源于所采用的反演方法和观测资料不同。例如本研究、CENC和USGS的震源参数均是采用W震相反演方法(Kanamori,Rivera,2008)获取,但是CENC和本研究主要使用省级台站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而USGS主要使用的是远场波形资料。此外,本研究的结果经过深度空间搜索优化。由于所使用波形资料及深度空间搜索优化的差异,导致使用同一方法而最终结果不同。GCMT的结果主要使用长周期体波及面波资料(Ekstr?m et al,2012)反演获取,IGP-CEA的结果主要基于CAP (cut-and-paste)方法(Zhu,Helmberger,1996)反演区域波形资料获取,IGGCAS和IEF-CEA的结果主要使用区域全波形资料反演获取,但由于反演方法不同(郝金来,姚振兴,2012;Dreger,Helmberger,1993),所以导致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对于区域体波资料的反演,计算格林函数时使用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不同,也可能会对最终反演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震源参数的差异可能与震源的复杂性有关,而长宁地震震源是否具有复杂性及其对震源机制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3 M>4.5余震的震源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J]. 何登发,鲁人齐,黄涵宇,王晓山,姜华,张伟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5)
[2]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J]. 翟亮,张晓东,王伟君. 地震学报. 2019(03)
[3]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和9日新疆精河M6.6地震震源机制解[J]. 郭志,陈立春,李通,高星. 地震地质. 2018(06)
[4]西藏米林M6.9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地震定位[J]. 韦伟,谢超,周本刚,郭志,尹昕忠,李保华,王萍,董绍鹏,魏费翔,王禹钦. 科学通报. 2018(15)
[5]川东南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及构造变形成因机制讨论[J]. 唐永,周立夫,陈孔全,董晓霞,唐文军. 地质论评. 2018(01)
[6]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重定位[J]. 黄浩,付虹,沙成宁,王培玲. 地震学报. 2017(02)
[7]小波域反演确定区域地震震源机制[J]. 郝金来,姚振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2)
[8]“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J]. 郑秀芬,欧阳飚,张东宁,姚志祥,梁建宏,郑洁.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5)
[9]川滇地区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研究[J]. 吴建平,明跃红,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2006(05)
[10]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12)
本文编号:3074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7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