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AHP的洮河达板—唐汪段两侧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3-12 12:28
研究基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关于洮河流域下游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通过参与项目(唐汪川)的野外调查、资料整编工作,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对筛选出的主控因子确定其贡献度,结合GIS技术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了洮河下游研究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性,采用灰色可拓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内30条泥石流沟的易发性程度。得出如下结论:(1)洮河流域下游黄土出露广泛、岩土体结构松散、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地质构造、山体高差、地形地貌、山体坡度、岩土体结构类型、植被发育、地震强度、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是研究区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其中,降雨和人类活动是两个最重要诱发因素,层次分析法表明,此因素诱发泥石流的权重依次是0.0606、0.0101、0.0303、0.0506、0.0303、0.0758、0.0909、0.2727和0.3787。(2)将泥石流易发性划分为极易发、高易发、易发、中等易发、不易发五个级别,借助GIS空间差异分析,从平面上对研究区的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评价区总面积为431.42km2,其中极易发区面积为5.37km...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技术路线图
研究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以泸水县银坡河泥石流为例[J]. 吴文建,张世涛,张光政,陶时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03)
[2]1951-2010年洮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时空特征[J]. 李常斌,王帅兵,杨林山,杨文瑾,李文艳. 冰川冻土. 2013(05)
[3]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 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08)
[4]可拓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J]. 蔡文,杨春燕. 科学通报. 2013(13)
[5]基于可拓理论的西南典型山区泥石流的危险性分级[J]. 杨志双,韩玉龙,张浩然.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6]强排水疏干引起地面塌陷的特征与防治[J]. 俞解星. 能源与环境. 2012(04)
[7]防治山洪泥石流灾害要采用综合措施——兼谈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J]. 王礼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6)
[8]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 唐川. 山地学报. 2010(03)
[9]吉林省靖宇县地裂缝成因分析及危险性预测[J]. 刘永贵,李广杰,马晓艳,于成龙,王长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01)
[10]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J]. 张丽,李广杰,周志广,汪茜. 自然灾害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秦岭典型矿山泥石流发育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D]. 薛喜成.西安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基于GIS的白朗县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D]. 裴申洲.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基于信息熵与AHP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 邢钊.兰州大学 2012
[3]甘肃岷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焦金鱼.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北京市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 胡浩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078305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技术路线图
研究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以泸水县银坡河泥石流为例[J]. 吴文建,张世涛,张光政,陶时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03)
[2]1951-2010年洮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时空特征[J]. 李常斌,王帅兵,杨林山,杨文瑾,李文艳. 冰川冻土. 2013(05)
[3]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 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08)
[4]可拓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J]. 蔡文,杨春燕. 科学通报. 2013(13)
[5]基于可拓理论的西南典型山区泥石流的危险性分级[J]. 杨志双,韩玉龙,张浩然.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6]强排水疏干引起地面塌陷的特征与防治[J]. 俞解星. 能源与环境. 2012(04)
[7]防治山洪泥石流灾害要采用综合措施——兼谈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J]. 王礼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6)
[8]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 唐川. 山地学报. 2010(03)
[9]吉林省靖宇县地裂缝成因分析及危险性预测[J]. 刘永贵,李广杰,马晓艳,于成龙,王长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01)
[10]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J]. 张丽,李广杰,周志广,汪茜. 自然灾害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秦岭典型矿山泥石流发育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D]. 薛喜成.西安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基于GIS的白朗县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D]. 裴申洲.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基于信息熵与AHP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 邢钊.兰州大学 2012
[3]甘肃岷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焦金鱼.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北京市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 胡浩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078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7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