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17:48
  博乐盆地石炭系地层发育丰富的泥页岩,具备了页岩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和古生物等资料,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思想,对博乐盆地44条野外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研究,将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划分为SQ1与SQ2两个三级层序,其中SQ1为阿克沙克组下亚组,SQ2为阿克沙克组上亚组,从而建立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格架。地层厚度总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西北向东南方向减薄的趋势。博乐盆地阿克沙克组具有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的沉积特征,通过丰富的野外露头、古生物等资料对阿克沙克组进行沉积相分析,确定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碳酸盐岩台地、火山碎屑流、滨浅海4种沉积体系。阿克沙克组沉积期,博乐盆地位于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残余洋盆南缘,沉积物来源主要为北部塔城古陆与西南部伊宁古陆,在早石炭世早期(SQ1),在短期的火山活动之后,博乐盆地内海域范围扩大,近乎全部被海水覆盖,在博乐市-精河县区域发育深水陆棚相沉积,在博...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研究


技术路线图

构造位置


博乐盆地构造位置图

剖面图,层序界面,剖面


图 3.1 JSB1 层序界面特征(W23 剖面)JSB2 是阿克沙克上、下亚组层序界面,是三角洲相向碳酸盐岩台地过渡的沉积相转化面。JSB2 界面之上岩性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与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JSB2 界面之下岩性以灰绿色粉砂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图 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赛里木湖地区四台海泉铅锌矿的发现及意义[J]. 吴福泉,王海涛.  世界有色金属. 2017(20)
[2]塔城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J]. 孙相灿,杜小弟,张林,庄新明,熊峥嵘.  中国矿业. 2017(S2)
[3]博乐盆地及周缘石炭纪以来构造应力场解析[J]. 张美,穆玉庆,韩立国,繆灏.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7(05)
[4]博乐盆地有利勘探区带优选[J]. 张美,许涛,穆玉庆,韩立国,繆灏.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7(03)
[5]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现状[J]. 徐慧子.  石化技术. 2016(12)
[6]新疆精河县艾木斯呆依-可可萨拉铁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J]. 高虎,顾雪祥,章永梅,王新利,苏晓云,代友旭,谢晋.  矿物岩石. 2016(03)
[7]沉积环境对页岩气储层的控制作用——以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杨宇宁,王剑,熊国庆.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6(03)
[8]赛里木湖地区科克赛铜钼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J]. 杨硕,马玉周,伊其安.  新疆地质. 2016(01)
[9]伊宁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生物礁基本特征及其意义[J]. 周利明.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06)
[10]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类型、台缘分段特征及勘探启示[J]. 倪新锋,沈安江,陈永权,关宝珠,俞广,严威,熊冉,李维岭,黄理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7)

博士论文
[1]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黑帝庙油层沉积构成特征与地层圈闭分布预测[D]. 李绪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2]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层序充填及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 杨国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3]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陈刚强.中国石油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英坨地区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 张瑞.新疆大学 2017
[2]梨树断陷北部斜坡带下白垩统营城组二段沉积体系研究[D]. 王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3]英坨地区萨尔图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 葛旭.新疆大学 2015
[4]新疆巴里坤地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地层划分与对比及沉积特征研究[D]. 郭丽娜.长安大学 2014
[5]塔西南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D]. 孙铭赫.新疆大学 2013
[6]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贾可心.东北石油大学 2013
[7]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南屯组地层等时对比[D]. 谢荣祥.吉林大学 2012
[8]大庆长垣北部姚家组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D]. 孙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9]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 李春莉.东北石油大学 2012
[10]鸭绿江盆地震旦纪—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 张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本文编号:3096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96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c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