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机制

发布时间:2021-03-25 04:2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构造单元,对其构造演化和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盆地陆内变形特征的分析,同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分析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及其主要构造单元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并进行成因机制探讨。本文利用丰富的地震、探井数据及露头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构造解释,同时精细追踪地震剖面波组关系分析研究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的演化,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以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最后综合分析古隆起成因机制。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在龙门山前地区构造变形最为强烈,龙门山南段山前地区在下部发育叠瓦构造,上部则发育反向逆冲断层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而龙门山中段基底主要发育构造楔。川西南地区发育多个背斜构造。龙泉山背斜从南段到北段构造样式多变,川中隆起构造变形强度相对比较弱,呈现大型宽缓鼻状背斜,古隆起轴部位于老龙坝-威远-龙女寺一线。威远背斜受基底构造控制,沉积盖层整体发生褶皱变形。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认为威远背斜隆升在北西-南东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时间迁移。通过正演模拟分析认为威远背斜的隆升受基底双重构造控制,逆冲断层呈前...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大陆板内构造变形研究现状
        1.2.2 古隆起研究现状
        1.2.3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构造特征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3 四川盆地基底构造特征
    3.1 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特征
        3.1.1 四川盆地重力场特征
        3.1.2 四川盆地航磁异常及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3.1.3 四川盆地深部速度结构特征
    3.2 四川盆地基底构造分区
        3.2.1 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
        3.2.2 四川盆地基底的分区特征
        3.2.3 四川盆地基底的分层特征
    本章小结
4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不整合面特征
    4.1 桐湾运动的性质及其特征
        4.1.1 桐湾运动的定义
        4.1.2 桐湾运动不整合面特征
    4.2 加里东运动的性质及其特征
        4.2.1 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的定义
        4.2.2 加里东运动的特征
    4.3 中、新生代不整合面特征
    4.4 剥蚀量恢复
    本章小结
5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白垩纪以来隆升特征
    5.1 白垩纪末以来的隆升特征
        5.1.1 威远背斜及其邻区隆升特征
        5.1.2 川中隆起隆升特征
    5.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白垩纪以来剥蚀量恢复
    本章小结
6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质结构
    6.1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地层层序及其分布
        6.1.1 震旦系构造层序
        6.1.2 下古生界构造层
        6.1.3 中二叠统-中三叠统构造层
        6.1.4 上三叠统-白垩系构造层
    6.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几何学特征
        6.2.1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剖面特征
        6.2.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平面特征
    本章小结
7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主要构造单元构造解析
    7.1 威远背斜的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
        7.1.1 区域地质背景
        7.1.2 构造几何学特征
        7.1.3 构造运动学特征
        7.1.4 讨论
    7.2 磨溪—高石梯构造的形成与成因机制
        7.2.1 区域地质背景
        7.2.2 构造几何学特征
        7.2.3 构造运动学特征
        7.2.4 讨论
    7.3 川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初多幕裂陷过程及其演化
        7.3.1 威远-安岳裂陷槽构造及演化特征
        7.3.2 威远-安岳裂陷槽成因机制讨论
    本章小结
8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讨论
    8.1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平面演化特征
        8.1.1 震旦系顶界平面演化特征
        8.1.2 龙王庙组顶界平面演化特征
    8.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
        8.2.1 震旦纪:雏形阶段
        8.2.2 寒武-志留纪:发展阶段
        8.2.3 志留纪末-石炭纪:强烈隆升剥蚀阶段
        8.2.4 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阶段
        8.2.5 晚三叠世-侏罗纪早期:川西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8.2.6 侏罗纪-现今:调整定型阶段
    8.3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成因机制讨论
        8.3.1 基底控制
        8.3.2 分层滑脱系统
        8.3.3 动力学演化背景
    本章小结
9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9.1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烃源岩特征分析
        9.1.1 烃源岩分布特征
        9.1.2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9.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储集层特征
    9.3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9.4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油气有利区预测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中安岳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史[J]. 林雪梅,袁海锋,朱联强,曾伟,徐云强.  地质学报. 2020(03)



本文编号:3099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99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