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21-03-27 17:39
重庆地热水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以粗放型和单一型为主。随着重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利于重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研究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地热水理疗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避免或减小环境问题、确保地热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重庆主城区内36个地热水水样点为研究对象,并对各地热水样品的温度、pH值、阴阳离子、微量元素等进行测试,研究地热水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影响因素、地热水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水化学的主控因素,探讨地热水形成环境,进而分析地热水的形成机理,定性构建研究区地热水形成的模型,避免或减小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利用建议,为地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地热水属于中低温微咸地热水,地热水的水化学基本一致,主要的阴阳离子分别为Ca2+、Mg2+和SO42-。通过Schoellar图对比发现,地热水主要离子相对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大多...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1 1981-2010 年重庆市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Fig.2-1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Chongqing from 1981 to 2010研究区内河流密布,主要的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长江流经九、巴南区、渝中区、江北区等,干流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幅亦大的特点。从北碚区从西北像东南横流而入,支流有璧北河、黑水滩河、龙凤溪、马鞍家溪等,最高洪水位 214m,流经渝北区、江北区,在渝中区长江和嘉陵江汇3 地形地貌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自西向东分别为温塘峡、观音峡、铜锣峡、南温泉、桃等五个背斜组成(图 2-2)。温塘峡背斜、观音峡、铜锣峡均为川东弧形构蓥山帚状褶皱束,属于华蓥山大背斜向西南延伸出来的长条线形背斜。温塘拔约为 800~1100m,呈 NE-NNE 延伸,构造折线总体上略呈 S 形延伸。
图 2-2 研究区概况和地热井分布图Fig.2-2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rmal water well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地层岩性特征根据《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省分册地层去划分方案,研究区属于区的四川盆地分区。三叠系地层分布于各背斜的轴部及其两翼,由新到为上统须家河组、中统雷口坡组、下统嘉陵江组、飞仙关组。上统须家分布在主背斜的两翼和核部。中统雷口坡组主要分布在沿温塘峡、观音泉背斜的翼部呈现状分布,厚度较小。下统嘉陵江组分布于温塘峡背斜背斜的轴部以及观音峡背斜的近轴部。上统飞仙关组主要在观音峡背斜翼部出露。研究区地层岩性见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研究[J]. 冯志祥,徐海波,吴吉春,陈扣平. 地下水. 2017(04)
[2]水化学特征揭示的济北地热水与济南泉水关系[J]. 隋海波,康凤新,李常锁,韩建江,邢立亭. 中国岩溶. 2017(01)
[3]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J]. 詹兆君,陈峰,杨平恒,任娟,张海月,刘黛薇,蓝家程,张宇. 环境科学. 2016(09)
[4]四川盆地东部高褶带三叠系地层卤水和温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周训,曹琴,尹菲,郭娟,王晓翠,张永帅,王黎栋,沈晔. 地质学报. 2015(11)
[5]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J]. 程群,杨华林,曾敏. 中国岩溶. 2015(03)
[6]春季生物作用对山地岩溶池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J]. 于正良,杨平恒,赵瑞一,李林立,张琳,童小容,罗刚. 环境科学. 2015(04)
[7]草科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J]. 何洋,李晓,肖尧,张子森. 地下水. 2015(01)
[8]重庆市主城岩溶区地热资源可再生性评价[J]. 杨华林,李明伦,周神波,杨森. 中国岩溶. 2014(02)
[9]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J]. 梁川,苏春利,吴亚,李世杰. 地质科技情报. 2014(02)
[10]重庆市巴南区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及其特征分析[J]. 王治祥,李德龙,王泓宇. 地下水. 2013(05)
博士论文
[1]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研究[D]. 孔维臻.中国地质大学 2013
[2]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D]. 肖琼.西南大学 2012
[3]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悬浮颗粒物运移规律[D]. 杨平恒.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重庆碳酸盐岩钻井地热水热储温度与结垢研究[D]. 余琴.西南大学 2017
[2]赣南地区含氮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智超.东华理工大学 2017
[3]川东褶皱带中、下三叠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D]. 李生红.成都理工大学 2013
[4]重庆市观音峡背斜北段东翼地热地质环境特征与地热资源开发研究[D]. 樊新庆.成都理工大学 2011
[5]辽河盆地地热资源定量评价[D]. 伍小雄.东北石油大学 2011
[6]重庆市北温泉景区温泉和钙华的地球化学研究[D]. 曹云.西南大学 2007
[7]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 裴郁.辽宁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0391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1 1981-2010 年重庆市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Fig.2-1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Chongqing from 1981 to 2010研究区内河流密布,主要的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长江流经九、巴南区、渝中区、江北区等,干流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幅亦大的特点。从北碚区从西北像东南横流而入,支流有璧北河、黑水滩河、龙凤溪、马鞍家溪等,最高洪水位 214m,流经渝北区、江北区,在渝中区长江和嘉陵江汇3 地形地貌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自西向东分别为温塘峡、观音峡、铜锣峡、南温泉、桃等五个背斜组成(图 2-2)。温塘峡背斜、观音峡、铜锣峡均为川东弧形构蓥山帚状褶皱束,属于华蓥山大背斜向西南延伸出来的长条线形背斜。温塘拔约为 800~1100m,呈 NE-NNE 延伸,构造折线总体上略呈 S 形延伸。
图 2-2 研究区概况和地热井分布图Fig.2-2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rmal water well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地层岩性特征根据《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省分册地层去划分方案,研究区属于区的四川盆地分区。三叠系地层分布于各背斜的轴部及其两翼,由新到为上统须家河组、中统雷口坡组、下统嘉陵江组、飞仙关组。上统须家分布在主背斜的两翼和核部。中统雷口坡组主要分布在沿温塘峡、观音泉背斜的翼部呈现状分布,厚度较小。下统嘉陵江组分布于温塘峡背斜背斜的轴部以及观音峡背斜的近轴部。上统飞仙关组主要在观音峡背斜翼部出露。研究区地层岩性见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研究[J]. 冯志祥,徐海波,吴吉春,陈扣平. 地下水. 2017(04)
[2]水化学特征揭示的济北地热水与济南泉水关系[J]. 隋海波,康凤新,李常锁,韩建江,邢立亭. 中国岩溶. 2017(01)
[3]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J]. 詹兆君,陈峰,杨平恒,任娟,张海月,刘黛薇,蓝家程,张宇. 环境科学. 2016(09)
[4]四川盆地东部高褶带三叠系地层卤水和温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周训,曹琴,尹菲,郭娟,王晓翠,张永帅,王黎栋,沈晔. 地质学报. 2015(11)
[5]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J]. 程群,杨华林,曾敏. 中国岩溶. 2015(03)
[6]春季生物作用对山地岩溶池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J]. 于正良,杨平恒,赵瑞一,李林立,张琳,童小容,罗刚. 环境科学. 2015(04)
[7]草科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J]. 何洋,李晓,肖尧,张子森. 地下水. 2015(01)
[8]重庆市主城岩溶区地热资源可再生性评价[J]. 杨华林,李明伦,周神波,杨森. 中国岩溶. 2014(02)
[9]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J]. 梁川,苏春利,吴亚,李世杰. 地质科技情报. 2014(02)
[10]重庆市巴南区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及其特征分析[J]. 王治祥,李德龙,王泓宇. 地下水. 2013(05)
博士论文
[1]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研究[D]. 孔维臻.中国地质大学 2013
[2]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D]. 肖琼.西南大学 2012
[3]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悬浮颗粒物运移规律[D]. 杨平恒.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重庆碳酸盐岩钻井地热水热储温度与结垢研究[D]. 余琴.西南大学 2017
[2]赣南地区含氮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智超.东华理工大学 2017
[3]川东褶皱带中、下三叠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D]. 李生红.成都理工大学 2013
[4]重庆市观音峡背斜北段东翼地热地质环境特征与地热资源开发研究[D]. 樊新庆.成都理工大学 2011
[5]辽河盆地地热资源定量评价[D]. 伍小雄.东北石油大学 2011
[6]重庆市北温泉景区温泉和钙华的地球化学研究[D]. 曹云.西南大学 2007
[7]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 裴郁.辽宁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03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0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