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TI技术的岷江流域滑坡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06:58
在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受云、雨、交通等的影响,滑坡的现场观测比较困难。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本文以ENVISAT ASAR影像为数据源,探讨基于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及多时相干涉(Stanford Method for Persistent Scatterers/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y,StaMPS/MTI)技术进行滑坡识别的理论与方法,以岷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分析相干点(Coherent Target,CT)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滑坡识别模型,并对滑坡识别的结果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升轨和降轨数据获取的CT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别更适合东向坡和西向坡的观测。结合SAR成像几何和地形特征划分"CT可见性分区”,结果显示:CT点的密度与可见性分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单一升降轨条件下,CT点无法覆盖整个研究区,大约有40%的区域为“不可见”区,即雷达盲区。(2)以SAR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典型滑坡的干涉特性。与草地、林地、水域、居民地、耕地相比,滑坡具有较低的后向散射强度,在相干系数差值图(CC35-CC70)上表现为高值,结合...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硏究区位置??蜗江流域位于西秦岭南部,处于东西向造山系与南北向贺兰-川濱构造带的??交汇处,如图3-2所示
第3章硏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3.1研究区概况??如图3-1所示,研究区暇江流域位于西秦略腹地,青藏高原北缘,是白龙??江主要支流,又称西秦岭蜗江,在行政区划上横跨两地,中北部属甘肃省陳南??市岩昌县,两河口属于甘南地区舟曲县,面积437.92km2,区内山体裸露,多分??布次生林,L?乂石质山地为主,并有部分黄±地层,水±流失严重,是长江上游??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巧r?25’0'R?lor?WO'S?104*?犯’O—F.?g?W??纖落;??k?????>?'??c-^?rt?t???}??I?1?ioro’o'li?105"?O'o't??讼r?25’0—U?IM。奶‘0'1^?{〇r?35’(TE???图3-1硏究区位置??蜗江流域位于西秦岭南部,处于东西向造山系与南北向贺兰-川濱构造带的??交汇处,如图3-2所示。西秦铃峨江地区分布有北东向的武都-凤县大型剪切带??和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沿武都-天水一线出现了弧顶向南的套弧形构造和??礼县一带南北向分布的深源碱性超镇铁质岩浆杂岩带(郭进京等
??息,SAR数据覆盖范围如图3-7所示。???lor?〇?〇"£?n巧.p‘(rp???f—??…N??/?…k?^??/??’。1??/?'-。??a?"V?《?*??。?巧巧?。??F。:;叱取A读??—-赵T??CLJo巧針行化??0?巧?奶Km?r—1018J防化巧据??'?'?*?;:_;;240升社巧推??IW"?0'0*E?I?邮*?tfO.R??图3-7?SAR数据覆盖范围??3.4.1基于降轨ASAR影像的MTI分析??如表3-2所示,在覆盖蜗江流域的SAR影像中,018轨道的影像数据量较??大,时空基线较短,因此,本文首先采用降轨数据,研究SAR影像MTI时序??分析数据处理方法。根据第二章所述的MTI技术的原理,假定成像时间为??20100113的影像为主影像,计算影像的时间基线、空间基线、相干性、高程模??糊度、多普勒质屯、频率等5个干涉测量参数。如表3-5所示,2006年W前的11??景影像,时间基线大于1400天,使得估计相干性接近于0,若将这些影像带入??进行MTI处理,受较大时空基线的影响可能出现"干涉孤岛"现象,导致相位??解缠失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神经网络在滑坡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J]. 谭龙,陈冠,曾润强,熊木齐,孟兴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2]基于时间序列TerraSAR-X影像的线状地物沉降监测试验研究[J]. 刘晓龙,张永红,李英会,孙广通,吴宏安. 遥感信息. 2013(04)
[3]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J]. 桑凯. 科技传播. 2013(10)
[4]典型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研究[J]. 童立强,郭兆成. 国土资源遥感. 2013(01)
[5]IPTA监测圣佩德罗湾港口地表时序沉降[J]. 俞晓莹,姜成岭,张建,李珊珊. 测绘科学. 2012(06)
[6]PS-InSAR技术在伯克利山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雷玲,周荫清,李景文,Roland Burgman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2(09)
[7]高分辨率SAR数据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廖明生,唐婧,王腾,Timo BALZ,张路.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2)
[8]应用GPS与InSAR技术监测滑坡的若干问题讨论[J]. 黄甜. 价值工程. 2012(03)
[9]合成孔径雷达测图技术在西部测图中的应用[J]. 王秀霞,范兰,薛兆元. 测绘标准化. 2011(04)
[10]基于多方向多源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融合的假彩色正射影像制作[J]. 张继贤,魏钜杰,赵争,黄国满. 测绘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 赵超英.长安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Logistic回归和SINMAP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D]. 周伟.兰州大学 2012
[2]基于PS-InSAR技术的不同类型地表形变观测实验研究[D]. 徐小波.河南理工大学 2012
[3]基于实际数据的干涉SAR处理[D]. 索志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20995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硏究区位置??蜗江流域位于西秦岭南部,处于东西向造山系与南北向贺兰-川濱构造带的??交汇处,如图3-2所示
第3章硏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3.1研究区概况??如图3-1所示,研究区暇江流域位于西秦略腹地,青藏高原北缘,是白龙??江主要支流,又称西秦岭蜗江,在行政区划上横跨两地,中北部属甘肃省陳南??市岩昌县,两河口属于甘南地区舟曲县,面积437.92km2,区内山体裸露,多分??布次生林,L?乂石质山地为主,并有部分黄±地层,水±流失严重,是长江上游??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巧r?25’0'R?lor?WO'S?104*?犯’O—F.?g?W??纖落;??k?????>?'??c-^?rt?t???}??I?1?ioro’o'li?105"?O'o't??讼r?25’0—U?IM。奶‘0'1^?{〇r?35’(TE???图3-1硏究区位置??蜗江流域位于西秦岭南部,处于东西向造山系与南北向贺兰-川濱构造带的??交汇处,如图3-2所示。西秦铃峨江地区分布有北东向的武都-凤县大型剪切带??和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沿武都-天水一线出现了弧顶向南的套弧形构造和??礼县一带南北向分布的深源碱性超镇铁质岩浆杂岩带(郭进京等
??息,SAR数据覆盖范围如图3-7所示。???lor?〇?〇"£?n巧.p‘(rp???f—??…N??/?…k?^??/??’。1??/?'-。??a?"V?《?*??。?巧巧?。??F。:;叱取A读??—-赵T??CLJo巧針行化??0?巧?奶Km?r—1018J防化巧据??'?'?*?;:_;;240升社巧推??IW"?0'0*E?I?邮*?tfO.R??图3-7?SAR数据覆盖范围??3.4.1基于降轨ASAR影像的MTI分析??如表3-2所示,在覆盖蜗江流域的SAR影像中,018轨道的影像数据量较??大,时空基线较短,因此,本文首先采用降轨数据,研究SAR影像MTI时序??分析数据处理方法。根据第二章所述的MTI技术的原理,假定成像时间为??20100113的影像为主影像,计算影像的时间基线、空间基线、相干性、高程模??糊度、多普勒质屯、频率等5个干涉测量参数。如表3-5所示,2006年W前的11??景影像,时间基线大于1400天,使得估计相干性接近于0,若将这些影像带入??进行MTI处理,受较大时空基线的影响可能出现"干涉孤岛"现象,导致相位??解缠失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神经网络在滑坡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J]. 谭龙,陈冠,曾润强,熊木齐,孟兴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2]基于时间序列TerraSAR-X影像的线状地物沉降监测试验研究[J]. 刘晓龙,张永红,李英会,孙广通,吴宏安. 遥感信息. 2013(04)
[3]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J]. 桑凯. 科技传播. 2013(10)
[4]典型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研究[J]. 童立强,郭兆成. 国土资源遥感. 2013(01)
[5]IPTA监测圣佩德罗湾港口地表时序沉降[J]. 俞晓莹,姜成岭,张建,李珊珊. 测绘科学. 2012(06)
[6]PS-InSAR技术在伯克利山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雷玲,周荫清,李景文,Roland Burgman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2(09)
[7]高分辨率SAR数据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廖明生,唐婧,王腾,Timo BALZ,张路.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2)
[8]应用GPS与InSAR技术监测滑坡的若干问题讨论[J]. 黄甜. 价值工程. 2012(03)
[9]合成孔径雷达测图技术在西部测图中的应用[J]. 王秀霞,范兰,薛兆元. 测绘标准化. 2011(04)
[10]基于多方向多源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融合的假彩色正射影像制作[J]. 张继贤,魏钜杰,赵争,黄国满. 测绘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 赵超英.长安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Logistic回归和SINMAP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D]. 周伟.兰州大学 2012
[2]基于PS-InSAR技术的不同类型地表形变观测实验研究[D]. 徐小波.河南理工大学 2012
[3]基于实际数据的干涉SAR处理[D]. 索志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20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2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