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湿热地区城市道路塌陷特征及致灾因子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07 04:28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大力开发,城市道路塌陷灾害频发,对行车和行人安全甚至地面建筑构成严重威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近5年我国东南地区5个城市125起道路塌陷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湿热地区城市道路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致灾因子,提出致灾因子包括地下空洞形成因子和道路塌陷诱发因子,指出土质、地下水和地下工程是最主要的地下空洞形成因子,其中浅层地下水、重复车辆荷载是城市道路塌陷的主要诱发因子,在预防和治理时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因子。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0,20(0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湿热地区城市道路塌陷特征及致灾因子分析


地下空洞形成因子统计分布图

直方图,直方图,次数,道路


这125起城市道路塌陷发生频次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4~7月为道路塌陷灾害的高发期,这4个月共发生61起,占总数的40.5%;主要原因是4~7月为东南地区的雨季,4~7月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大且急,使城市的地下水变化大,造成城市道路路面积水较多,地下流水带走路基土,造成土体流失,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的影响较大,易发生道路塌陷灾害。1~3月共24起,占19.0%,其主要原因是地下管涵的渗漏形成的空洞,在加上临近春节期间车辆流量增加,道路负荷加重,较易发生道路塌陷灾害。8~12月共41起,占32.5%;大多数因地下轨道工程或基坑工程等的施工不当,突发涌水沙土流失,破坏土体稳定性,导致道路塌陷。3.空间分布特征

直方图,直方图,案例,行车道


125起城市道路塌陷发生频次与深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塌陷深度在0~4m之间的共113起,占90.4%,大于4m的共12起,占9.6%,塌陷深度小于4m的案例其主要原因是地下管涵渗漏,共41起,地下空洞形成深度正好处于输水管线埋深附近,对于大于4m的案例地下空洞形成原因的主要是地下工程的施工不当,共9起,在塌陷深度大于4m的案例中的75.0%。其中发生在人行道上的塌陷共21起,塌陷深度都在2m内,塌陷原因主要是地下管涵渗漏形成空洞,土体含水量增加逐渐液化,土体承载力不足导致人行道塌陷灾害,发生在行车道上的塌陷案例共104起,行车道上的塌陷案例较人行道上的更为严重,行车道下空洞形成原因较多,但行车道的塌陷案例主要诱因是车辆经过时产生的震动或者重载车辆经过时施加的压力传递到土体中,使地下空洞坍塌,造成道路塌陷灾害。4.城市道路塌陷基本特点


本文编号:3122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22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8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