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堡凹陷东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发布时间:2021-04-07 06:06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发育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三套烃源岩,目前对沙三段烃源岩研究认识比较清楚,但对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及有效性认识不足,导致对南堡凹陷油气资源潜力预测不够准确,制约勘探决策。为判定南堡凹陷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的有效性,通过采集探井岩心样品进行实验测试,并利用加权平均方法,对单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井分析测试数据与地震反演、沉积相、构造埋深等资料“点—面”相互结合、验证的方法,对烃源岩的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进行了平面预测与评价。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应用生烃潜力法对东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以及TOC下限进行了分析,厘定了烃源岩生排烃门限,确定出东三段、沙一段存在有效烃源岩。通过对南堡凹陷地层年代、地质热力学参数等的调研,结合单井地质分层数据,应用Basin 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埋藏史、热史进行模拟,建立了东三段、沙一段两套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对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三段烃源岩的排烃门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82%,对应深度为3620m。沙一段烃源岩的排烃门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为...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南堡凹陷东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技术路线图

组合图,格局,地层,洼陷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8-东营组东三段、东二段、东一段;上第三系地层明化镇组、馆陶组。总厚度约4100m(图2.2),主要源岩层集中在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上。其中研究目的层东三段为东营组沉积层序中的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大套的滨浅湖相泥岩[25,26],地层厚度平均为500~800m之间,最大可达1300m,沉积中心主要位于林雀洼陷和曹妃甸地区的东北部,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林雀洼陷南部和曹妃甸洼陷的北部地区;沙一段属于陆相滨浅湖、构造较平静的水体沉积,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浅灰色、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沉积中心主要在柳南洼陷、林雀洼陷和曹妃甸洼陷,仅在高尚堡地区发育有一定程度的生物灰岩,地层总厚度可达200m~1000m。图2.2南堡凹陷构造格局与地层组合图[58]FIG.2.2StructuralpatternandstratigraphicassociationdiagramofNanpusag[58]2.3构造演化特征南堡凹陷东营组地层中间厚两边薄,烃源岩位于盆地中部,是非箕状凹陷,而沙河街组是一个具有“北断南超”结构的典型箕状凹陷,断裂十分发育。凹陷内部可以划分为拾尝柳南、林雀、曹妃甸四个生烃洼陷[34]以及高尚堡、柳赞、老爷庙、北堡、西南庆庄及柏格断裂带及滩海1-5号油气富集构造带等八个主要二级构造带[35]。目前已发现的油田包括:南堡油田、高尚堡油田、柳赞油田、老爷

烃源岩分布,沉积相,湖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3-南堡凹陷东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受控于西南庄断裂和高柳断裂,出现明显的南北分带现象,东三下亚段为湖盆扩展体系域,东三上亚段组成湖萎缩体系域,以湖泊沉积为主。南堡凹陷沙一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沙一下亚段为湖盆扩展期,沉积体系主要由湖泊三角洲和浅水湖泊组成,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在西南庄断裂与高柳断裂交汇处可能存在一个小规模的三角洲。沙一上亚段沉积时期,湖盆处于萎缩阶段,仍以细粒沉积为主。与沙一下亚段沉积相比,物源与砂体更趋统一。湖泊相中暗色泥岩相对来说比较发育,有机质丰富,存在大量品质好的烃源岩(图3.6)。a.东三段沉积相图b.沙一段沉积相图图3.5南堡凹陷东三段、沙一段沉积相(a,b)(季汉成,2015)Fig.3.5Thesedimentaryofthe3rdmemberDongyingformation&the1stmemberShahejieformation(a,b)(JIHancheng,2015)3.1.3不同层段烃源岩分布特征分析(1)暗色泥岩厚度统计通过对南堡凹陷东三段、沙一段各洼陷源岩厚度的统计观察(表3.1),发现暗泥厚度于东三段相对较薄,单井最厚可达576m,平均厚度约为208m;而于沙一段相对较厚,最厚为655m,平均厚度约在299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堡凹陷3号构造区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不整合结构特征[J]. 欧阳黎明,杨少春,张博明,冯建伟,何妮茜,王喜冬,王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3)
[2]南堡凹陷东营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贡献[J]. 魏星,孙寅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3)
[3]南堡凹陷1号构造源上油气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康海亮,林畅松,张宗和,刘晓.  中国石油勘探. 2017(03)
[4]南堡凹陷3号构造带中深层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关系[J]. 乔海波,宋璠,夏景生,赵子骏,赵晓东,兰志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1)
[5]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油气来源[J]. 孙波,唐东,李小梅,张辉彩.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9)
[6]南堡凹陷拾场次洼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岩性油藏勘探的影响[J]. 刘君荣,王晓文,赵忠新,张磊,李杰,路鹏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05)
[7]南堡凹陷油气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J]. 姜福杰,董月霞,庞雄奇,汪英勋,郭继刚,范柏江.  现代地质. 2013(05)
[8]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意义[J]. 刚文哲,仵岳,高岗,马亁,庞雄奇.  石油实验地质. 2012(01)
[9]有效源岩的精确厘定及其排烃量:以南堡凹陷为例[J]. 范柏江,董月霞,庞雄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10]南堡凹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分布特征及厚度预测[J]. 范泓澈,黄志龙,庞雄奇,马乾,刚文哲,刘永昌,高岗,胡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02)

博士论文
[1]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沉积分析[D]. 张翠梅.中国地质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构造与沉积演化研究[D]. 李振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2]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动力学模拟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D]. 马良.中国地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2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22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4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