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源条件及油气成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13:56
  柴窝堡凹陷油气显示丰富,勘探潜力大。本文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以石油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及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为基础,通过与柴窝堡地区及邻区二叠系烃源岩对比,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油气来源;采用流体包裹体法,结合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等手段,确定了凹陷中部达1井区和北部推覆带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在烃源岩演化、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已达到成熟阶段,但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凹陷中部和南部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相对较差。研究区主要存在构造、岩性和复合型三大类油气藏。凹陷中部地区在晚二叠世和早白垩世中期至渐新世各发生过一次油气充注,原地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在二叠系地层中聚集成藏,随着高成熟油气排出,造成在不同井区或相同井区不同层正常油气和凝析油气混合分布;凹陷北部地区在早侏罗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中期至晚白垩世各发生过一次油气充注,第一期油气主要来自凹陷中部芦草沟组烃源岩,第二期油气主要来自推覆体下盘芦草沟组烃源岩,...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源条件及油气成藏研究


1技术路线图

区域图,研究院,油田,区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9-第2章研究区概况2.1区域地质概况柴窝堡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前陆盆地发育而来的山间叠合凹陷,近东西走向,西北以北天山山前断裂带为界,东南收敛于伊林黑比尔根山与博格达山交汇处,柴窝堡凹陷在博格达山影响下,构造演化过程复杂,以海西运动形成的下石炭统褶皱岩系为基地,沉积中、新生代的各套地层[1]。根据凹陷内不同地区基底结构、现今构造形态、航磁及重磁之间的差异,将柴窝堡凹陷由西向东依次划分为永丰次凹、三葛庄次凸和达坂城次凹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图2.1.1),根据地震解释和钻井结果,将达坂城次凹又进一步划分为北部推覆带、中央断褶带、东部走滑带及南部冲断带四个更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图2.1.2,表2.1.1)[2]。图2.1.1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区域位置图(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Fig2.1.1RegionalmapofChaiwopuDepressioninJunggarBasin(ShengliOilfield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2017)2.1.1永丰次凹永丰次凹位于柴窝堡凹陷西部,北面和西面被北天山山前断褶带所包围,南面交于伊林黑比尔根山,东面在三葛庄次凸西断层作用下与三葛庄次凸分开,次凹勘探面积约为1500km2,发育二叠系基底以上各套地层,地层沉积厚度近万米。永丰次凹重力和地震特征显示,次凹整体上呈西北低东南高的构造格局,沉积中心位于次凹西北部,受构造形态影响,东南部中二叠统地层埋深较浅,埋深在1000m左右,西北部中二叠统地层埋深大,埋深在7000m左右。目前在次凹内有小1、

构造单元,研究院,油田


第2章正研究区概况-10-小2和小3井等3口探井,仅在小1和小2井见油斑显示,研究区整体上油气下显示较差。图2.1.2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构造单元划分图(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Fig2.1.2TectonicunitsdivisionsofChaiwopuDepressioninJunggarBasin(ShengliOilfield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2017)表2.1.1柴窝堡凹陷构造单元划分表(据李红,2006)Table2.1.1TectonicunitsdivisiontableofChaiwopuDepressioninJunggarBasin(LiHong,2017)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永丰次凹三葛庄次凸达坂城次凹北部推覆带中央断褶带东部走滑带南部冲断带2.1.2三葛庄次凸三葛庄次凸位于凹陷中部,西面以西断层与永丰次凹隔开,东面以东断层与达坂城次凹相隔,主体为石炭系,后期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二叠系、侏罗系和第三系沉积其上。三葛庄次凸在晚石炭世—早三叠世开始隆升并控制研究区二叠系的沉积。在印支和燕山运动时期三叠系和侏罗系无沉积或被剥蚀;白垩纪到古近纪,三葛庄次凸构造活动强度降低,向低隆起过渡;新近纪以来,三葛庄次凸逐渐演化为沉积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窝堡凹陷上二叠统红雁池组储层主控因素分析[J]. 张银.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03)
[2]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理论认识及实践意义[J]. 邹才能,杨智,张国生,侯连华,朱如凯,陶士振,袁选俊,董大忠,王玉满,郭秋麟,王岚,毕海滨,李登华,武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01)
[3]柴窝堡凹陷红雁池及芦草沟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张慧,李琦,林鹏,胡俊杰.  现代矿业. 2013(07)
[4]中国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与方法[J]. 陈建平,梁狄刚,张水昌,邓春萍,赵喆,张蒂嘉.  地质学报. 2012(07)
[5]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控制因素[J]. 宋岩,赵孟军,方世虎,谢会文,柳少波,卓勤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03)
[6]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特征与主控因素[J]. 杜金虎,周新源,李启明,邬光辉,潘文庆,杨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06)
[7]“动力圈闭”——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油气充注成藏的主要作用[J]. 李明诚,李剑.  石油学报. 2010(05)
[8]“油气成藏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吴冲龙,林忠民,毛小平,王连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6)
[9]准南柴窝堡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模式探讨[J]. 李红,柳益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10]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J]. 李宏义,姜振学,林世国,宋子学,黄小龙.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4)

博士论文
[1]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D]. 田涛.西北大学 2015
[2]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D]. 李红.西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 范静涛.长安大学 2018
[2]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山关系及构造演化过程[D]. 朱晨涛.浙江大学 2017
[3]塔北塔中地区志留系剥蚀厚度恢复及古构造分析[D]. 魏国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4]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D]. 林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本文编号:3123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23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