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21-04-16 23:31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重复地震进行陆内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原位探测的优势,并提出应对断裂闭锁段和深浅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加以深入研究。 

【文章来源】:地震研究. 2020,4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构建


其它研究得到的汶川同震滑动分布与利用重复地震估算所得的滑动速率(Li et al,2011)的对比 图(图中十字大小与重复微震估算的滑动速率 大小成正比,源自:陈棋福,李乐,2018)

断裂带,龙门,地震序列,北段


图1 其它研究得到的汶川同震滑动分布与利用重复地震估算所得的滑动速率(Li et al,2011)的对比 图(图中十字大小与重复微震估算的滑动速率 大小成正比,源自:陈棋福,李乐,2018)1.3 丽江—宁蒗断裂带

过程图,强震,速率,深部


强震复发轮回的过程以发震时间为标志大体可划分为震前、震后和震间3个时段,需注意的是这3个时段的具体时间长短很可能是不均一的。根据前述利用重复地震获得的几个发震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结果,即将龙门山断裂带、丽江—宁蒗断裂带和唐山断裂带等孕震深处的变形信息分别视为震前、震后和震间3个时段的深部变形信息,结合地质地貌和大地测量等获取的浅部变形信息,则可以初步构建出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图3):震前深浅变形差异明显且存在临震前深部变形加速的特征,震后深浅变形相当、震间深浅变形一致。从图3c可以看出,深部的滑动速率(蓝色和红色虚线)在强震前后存在明显变化,浅部的滑动速率(红点线)与长期滑动速率基本一致。该模式采用的唐山7.8级地震发生后第25~30年(2001年10月—2006年12月)的地震波形资料所得到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极可能是强震轮回过程中震间变形特征的反映。如果说唐山7.8级地震发生后第25~30年的地震波形资料分析得到的重复地震估算的滑动速率不能完全算作强震轮回过程中震间变形信息的话,则由1999—2011年地震波形资料获得的1833年嵩明8级地震附近4~12.3 km深度的2.7~8.9 mm/a滑动速率(李乐等,2013)属于震间变形过程的信息应是确切无疑的;从重复地震观测结果与地质地貌和GPS观测给出的小江断裂带西支4~10 mm/a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的事实(李乐等,2013),也可见我们构建的震间深浅变形一致的模式是有较充足的依据的。而由2000年5月—2008年4月地震波形资料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滑动速率,则无可置疑地反映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变形特征。利用1999—2006年的地震波形资料估算得到约23 km孕震深处的丽江—宁蒗断裂滑动速率,其是否确实反映了强震震后深部变形的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考虑到在所分析时段前的1996—2001年,丽江—宁蒗断裂带周围陆续发生丽江7.0级地震及宁蒗6.2级、5.8级地震,在暂时缺乏更可信的观测约束结果(如汶川8.0级地震后的结果)的情况下,本研究暂且将其作为强震后深部变形信息来使用。


本文编号:3142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42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d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