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以来大同-阳高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08:56
通过对大同-阳高震区1989-1999年间发生的3次显著地震序列进行双差精定位,研究发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呈NNE和NNW两个条带分布,序列空间位置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结合地震烈度图与前人研究成果,认为3次地震序列分别发生在NNE大王村断裂和NNW团堡断裂上,平均震源深度比山西地震台网定位深度有所加深。
【文章来源】:山西地震. 2020,(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重新定位前震中分布和记录台站位置图
将三次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烈度图[11]分别进行绘制(见第3页图3至第4页图5)。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呈人字形分布,与烈度图大体吻合。依据发震时间及前人的分析[1,2,7,10]认为,先由NNE方向大王村断裂发震,接着触发NNW方向团堡断裂发震;图4为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和烈度图,序列呈NNE向条带分布,与烈度图中的Ⅶ度、Ⅵ度和Ⅴ度区吻合,走向与图3中的大王村断裂方向一致;图5为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图,走向与图3中NNW向的团堡断裂方向一致,都为NNW向团堡断裂发震,烈度图方向与震源位置图基本相近。4.3 重新定位前后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2) 重新定位后3次序列的震中位置变得更为集中,呈人字形的条带分布。其中,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为大王断裂和团堡断裂双断裂发震,主序列为NNE向的大王村断裂先发震,后引起NNW向团堡断裂发震;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呈NNE向条带状分布,同地震烈度走向一致,发震断裂为大王村断裂;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震中NNW向条带分布,与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发震位置和方向不同,认为该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应为NNW向的团堡断裂。(3) 此次研究定位精度较高,定位结果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这一结果对于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断层、震源深度等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89—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J]. 冯永革,王海洋,陈永顺,黄清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2)
[2]1999年山西大同MS5.6地震的震源断层[J]. 王焱,刁桂苓,张四昌,王勤彩,刘允清,朱振兴,张彦清. 中国地震. 2002(01)
[3]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J]. 朱艾斓,刁桂苓,张四昌,杜迎春. 山西地震. 1999(Z1)
[4]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J]. 张成科,张先康,盖玉杰,赵金仁,聂文英,任青芳. 地震地质. 1998(04)
[5]1989年大同—阳高6.1级震群破裂方向讨论[J]. 徐建德. 华北地震科学. 1992(02)
[6]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J]. 苏宗正,程新原. 山西地震. 1992(01)
[7]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 中国地震. 1992(01)
本文编号:3147242
【文章来源】:山西地震. 2020,(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重新定位前震中分布和记录台站位置图
将三次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烈度图[11]分别进行绘制(见第3页图3至第4页图5)。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呈人字形分布,与烈度图大体吻合。依据发震时间及前人的分析[1,2,7,10]认为,先由NNE方向大王村断裂发震,接着触发NNW方向团堡断裂发震;图4为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和烈度图,序列呈NNE向条带分布,与烈度图中的Ⅶ度、Ⅵ度和Ⅴ度区吻合,走向与图3中的大王村断裂方向一致;图5为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图,走向与图3中NNW向的团堡断裂方向一致,都为NNW向团堡断裂发震,烈度图方向与震源位置图基本相近。4.3 重新定位前后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2) 重新定位后3次序列的震中位置变得更为集中,呈人字形的条带分布。其中,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为大王断裂和团堡断裂双断裂发震,主序列为NNE向的大王村断裂先发震,后引起NNW向团堡断裂发震;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呈NNE向条带状分布,同地震烈度走向一致,发震断裂为大王村断裂;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震中NNW向条带分布,与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发震位置和方向不同,认为该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应为NNW向的团堡断裂。(3) 此次研究定位精度较高,定位结果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这一结果对于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断层、震源深度等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89—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J]. 冯永革,王海洋,陈永顺,黄清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2)
[2]1999年山西大同MS5.6地震的震源断层[J]. 王焱,刁桂苓,张四昌,王勤彩,刘允清,朱振兴,张彦清. 中国地震. 2002(01)
[3]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J]. 朱艾斓,刁桂苓,张四昌,杜迎春. 山西地震. 1999(Z1)
[4]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J]. 张成科,张先康,盖玉杰,赵金仁,聂文英,任青芳. 地震地质. 1998(04)
[5]1989年大同—阳高6.1级震群破裂方向讨论[J]. 徐建德. 华北地震科学. 1992(02)
[6]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J]. 苏宗正,程新原. 山西地震. 1992(01)
[7]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 中国地震. 1992(01)
本文编号:3147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4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