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北全吉地块西段古元古代岩浆-变质作用及构造演化
发布时间:2021-04-23 07:21
全吉地块位于中国西北,是一个克拉通残块,由古元古代中-深变质结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未变质沉积盖层组成,与华北克拉通的克拉通类似。已有研究表明全吉地块在古元古代早期发生了区域性的碰撞后花岗岩浆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响应全球Columbia超大陆的汇聚而先后发生了两期构造热事件;然而对古元古代早期碰撞后花岗岩浆作用的时间跨度仍不清楚,对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期构造热事件的岩浆-变质事件链的认识仍不完整。本论文以全吉地块西段全吉山地区基底岩系中的三个岩性单元为对象,即全吉山变花岗质岩株单元、变镁铁质岩墙单元和正长花岗质岩脉单元,综合应用地质学、岩相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系统揭示它们的地质产状、岩石类型、形成年龄、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环境,并对变镁铁质岩石单元的变质作用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本研究不仅完善了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链,而且为认识中国和全球古元古代板块构造运行样式和古大陆演化提供了新约束。全吉山变花岗质岩株单元是一个2.37–2.34 Ga中-酸性侵入岩套,构成全吉山地区结晶基底岩系的主体。其原岩主要包括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等岩石类...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古元古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
1.2.2 古元古代期间的超大陆演化
1.2.3 中国古元古代古大陆演化
1.2.4 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或特色
第二章 全吉地块和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全吉地块地质概况
2.1.1 德令哈杂岩
2.1.2 达肯大坂岩群
2.1.3 多期斜长角闪岩岩系
2.1.4 古元古代鹰峰环斑花岗岩体
2.2 研究区(全吉山)地质特征
2.2.1 盖层地质概况
2.2.2 本文研究的若干岩石地质体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 全吉山古元古代早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3.1 引言
3.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3.3 变余岩浆矿物的化学特征
3.4 锆石U-PB年代学
3.4.1 中性片麻岩类(QJ12-A, QJ12-2B, QJ12-6 和 QJ14-3)
3.4.2 酸性片麻岩类(样品QJ12-2A和QJ14-22)
3.5 全岩主、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3.5.1 全岩主、微元素地球化学
3.5.2 锆石Lu-Hf同位素
3.5.3 全岩Sm-Nd同位素
3.6 讨论
3.6.1 岩石成因
3.6.2 构造环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元古代晚期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4.1 引言
4.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
4.3.1 岩浆侵位年龄(样品HC14-17-1和QJ14-2)
4.3.2 变质作用年龄(样品 HC14-8-3、HC14-8-4 和 HC14-18-4)
4.4 全岩主、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全岩主、微量元素
4.4.2 Hf同位素
4.5 变质矿物化学特征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4.5.1 变质矿物化学特征
4.5.2 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4.6 讨论
4.6.1 岩石成因
4.6.2 原岩岩浆侵位构造环境
4.6.3 岩浆侵位后的1.93-1.92Ga中P/T型变质作用的属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元古代晚期高钾花岗质岩浆作用
5.1 引言
5.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5.3 锆石年代学
5.3.1 片麻状正长花岗岩(GS15-5和QJS16-10)
5.3.2 块状正长花岗岩(QJ14-20和GS15-6)
5.4 全岩主、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5.4.1 全岩主、微量元素
5.4.2 Hf同位素
5.5 讨论
5.5.1 岩石成因
5.5.2 构造环境和构造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构造启示
6.1 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
6.1.1 古元古代早期持久的后碰撞岩浆作用过程
6.1.2 古元古代晚期增生造山过程
6.2 与华北克拉通西缘-南缘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及地质事件对比研究
6.2.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及变质事件对比
6.2.2 古元古代(变质)地层对比
6.3 对全球古元古代构造运行体制及超大陆演化的启示
6.3.1 古元古代早期全球板块运行机制
6.3.2 Columbia 超大陆汇聚过程中的多阶段俯冲-增生-碰撞构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Ⅰ、实验分析方法
1 原位锆石U-Pb定年
2 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与全岩Sm-Nd同位素分析
4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实验分析方法参考文献
附件Ⅱ、本文测试分析数据汇总
附第三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四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五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件Ⅲ、华北克拉通西缘、南缘和全吉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变质事件记录汇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北缘构造带深部岩石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研究:对全吉地块基底演化的启示[J]. 刘一珉,任收麦,郭天旭,王浩,周志,王胜建,丁海生. 世界地质. 2018(02)
[2]华北中部造山带南缘洛宁东部太华变质杂岩S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陈泓旭,王浩,彭涛,张慧,吴春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6)
[3]Geochemistry of Metamafic Dykes from the Quanji Massif: Petrogenesis and Further Evidence for Oceanic Subduction, Late Paleoproterozoic, NW China[J]. Hassan Abdelslam Mustafa,Qinyan Wang,Nengsong Chen,Fanxi Liao,Min Sun,Meshaal Abdelgadir Salih.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4)
[4]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红藻山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张海军,王训练,王勋,周洪瑞. 地学前缘. 2016(06)
[5]《中国地层表》(2014)正式使用[J].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 地层学杂志. 2015(04)
[6]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J]. 赵太平,邓小芹,胡国辉,周艳艳,彭澎,翟明国. 岩石学报. 2015(06)
[7]前寒武纪地球演化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可能模式[J]. 杨海斌,张中杰,王晓,周小鹏,赵兵. 地质论评. 2015(02)
[8]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内部存在区域性不整合[J]. 王超,李猛,李荣社,彭岩,张吉衡,张海军,王健. 地质通报. 2015(Z1)
[9]河南鲁山太华变质杂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J]. 卢俊生,王国栋,王浩,陈泓旭,吴春明. 岩石学报. 2014(10)
[10]华山太华变质杂岩中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角闪石40Ar/39Ar定年[J]. 王国栋,卢俊生,王浩,陈泓旭,肖玲玲,第五春荣,季建清,吴春明. 岩石学报. 2013(09)
博士论文
[1]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D]. 叶现韬.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
[2]小秦岭和鲁山地区太华杂岩的研究:对华北南缘基底演化的意义[D]. 贾晓亮.西北大学 2016
[3]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D]. 廖梵汐.中国地质大学 2015
[4]全吉地块早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 龚松林.中国地质大学 2014
[5]全吉地块元古代(变)沉积碎屑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D]. 张璐.中国地质大学 2014
[6]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物质组成及地质演化[D]. 郝国杰.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柴北缘与华北西缘中—新元古界地层对比及构造亲缘性分析[D]. 戚宜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2]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年代格架与全吉地块前寒武纪构造属性[D]. 王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3]甘肃金川古元古代花岗岩的特征及地质意义[D]. 刘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154894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古元古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
1.2.2 古元古代期间的超大陆演化
1.2.3 中国古元古代古大陆演化
1.2.4 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或特色
第二章 全吉地块和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全吉地块地质概况
2.1.1 德令哈杂岩
2.1.2 达肯大坂岩群
2.1.3 多期斜长角闪岩岩系
2.1.4 古元古代鹰峰环斑花岗岩体
2.2 研究区(全吉山)地质特征
2.2.1 盖层地质概况
2.2.2 本文研究的若干岩石地质体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 全吉山古元古代早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3.1 引言
3.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3.3 变余岩浆矿物的化学特征
3.4 锆石U-PB年代学
3.4.1 中性片麻岩类(QJ12-A, QJ12-2B, QJ12-6 和 QJ14-3)
3.4.2 酸性片麻岩类(样品QJ12-2A和QJ14-22)
3.5 全岩主、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3.5.1 全岩主、微元素地球化学
3.5.2 锆石Lu-Hf同位素
3.5.3 全岩Sm-Nd同位素
3.6 讨论
3.6.1 岩石成因
3.6.2 构造环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元古代晚期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4.1 引言
4.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
4.3.1 岩浆侵位年龄(样品HC14-17-1和QJ14-2)
4.3.2 变质作用年龄(样品 HC14-8-3、HC14-8-4 和 HC14-18-4)
4.4 全岩主、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全岩主、微量元素
4.4.2 Hf同位素
4.5 变质矿物化学特征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4.5.1 变质矿物化学特征
4.5.2 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4.6 讨论
4.6.1 岩石成因
4.6.2 原岩岩浆侵位构造环境
4.6.3 岩浆侵位后的1.93-1.92Ga中P/T型变质作用的属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元古代晚期高钾花岗质岩浆作用
5.1 引言
5.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5.3 锆石年代学
5.3.1 片麻状正长花岗岩(GS15-5和QJS16-10)
5.3.2 块状正长花岗岩(QJ14-20和GS15-6)
5.4 全岩主、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5.4.1 全岩主、微量元素
5.4.2 Hf同位素
5.5 讨论
5.5.1 岩石成因
5.5.2 构造环境和构造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构造启示
6.1 全吉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
6.1.1 古元古代早期持久的后碰撞岩浆作用过程
6.1.2 古元古代晚期增生造山过程
6.2 与华北克拉通西缘-南缘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及地质事件对比研究
6.2.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及变质事件对比
6.2.2 古元古代(变质)地层对比
6.3 对全球古元古代构造运行体制及超大陆演化的启示
6.3.1 古元古代早期全球板块运行机制
6.3.2 Columbia 超大陆汇聚过程中的多阶段俯冲-增生-碰撞构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Ⅰ、实验分析方法
1 原位锆石U-Pb定年
2 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与全岩Sm-Nd同位素分析
4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实验分析方法参考文献
附件Ⅱ、本文测试分析数据汇总
附第三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四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五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件Ⅲ、华北克拉通西缘、南缘和全吉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变质事件记录汇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北缘构造带深部岩石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研究:对全吉地块基底演化的启示[J]. 刘一珉,任收麦,郭天旭,王浩,周志,王胜建,丁海生. 世界地质. 2018(02)
[2]华北中部造山带南缘洛宁东部太华变质杂岩S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陈泓旭,王浩,彭涛,张慧,吴春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6)
[3]Geochemistry of Metamafic Dykes from the Quanji Massif: Petrogenesis and Further Evidence for Oceanic Subduction, Late Paleoproterozoic, NW China[J]. Hassan Abdelslam Mustafa,Qinyan Wang,Nengsong Chen,Fanxi Liao,Min Sun,Meshaal Abdelgadir Salih.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4)
[4]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红藻山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张海军,王训练,王勋,周洪瑞. 地学前缘. 2016(06)
[5]《中国地层表》(2014)正式使用[J].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 地层学杂志. 2015(04)
[6]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J]. 赵太平,邓小芹,胡国辉,周艳艳,彭澎,翟明国. 岩石学报. 2015(06)
[7]前寒武纪地球演化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可能模式[J]. 杨海斌,张中杰,王晓,周小鹏,赵兵. 地质论评. 2015(02)
[8]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内部存在区域性不整合[J]. 王超,李猛,李荣社,彭岩,张吉衡,张海军,王健. 地质通报. 2015(Z1)
[9]河南鲁山太华变质杂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J]. 卢俊生,王国栋,王浩,陈泓旭,吴春明. 岩石学报. 2014(10)
[10]华山太华变质杂岩中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角闪石40Ar/39Ar定年[J]. 王国栋,卢俊生,王浩,陈泓旭,肖玲玲,第五春荣,季建清,吴春明. 岩石学报. 2013(09)
博士论文
[1]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D]. 叶现韬.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
[2]小秦岭和鲁山地区太华杂岩的研究:对华北南缘基底演化的意义[D]. 贾晓亮.西北大学 2016
[3]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D]. 廖梵汐.中国地质大学 2015
[4]全吉地块早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 龚松林.中国地质大学 2014
[5]全吉地块元古代(变)沉积碎屑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D]. 张璐.中国地质大学 2014
[6]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物质组成及地质演化[D]. 郝国杰.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柴北缘与华北西缘中—新元古界地层对比及构造亲缘性分析[D]. 戚宜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2]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年代格架与全吉地块前寒武纪构造属性[D]. 王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3]甘肃金川古元古代花岗岩的特征及地质意义[D]. 刘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15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5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