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朗蒲热水塘第四纪古钙华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08:26
热泉系统中光滑斜坡的分布通常较广,是热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涉及光滑斜坡钙华的研究显示这些钙华主要形成于低温环境。朗蒲热水塘现代高温(T≥70℃)热泉活动剧烈,且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古钙华形成于光滑斜坡表面,基本全为非生物结晶壳,不见任何植物活动痕迹,表明这些古钙华可能是形成于高温环境的光滑斜坡钙华。针对这类钙华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光滑斜坡沉积钙华成因机理及光滑斜坡钙华岩矿组成的控制因素。本研究在分析研究区现代热泉性质及其流体冷却和蒸发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古钙华沉积相和岩相类型、矿物学特征、晶体形貌、C-O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代热泉为高温近中性热泉(T≥70℃,pH=6.3–8.34),文石和方解石沉淀趋势强;2)热泉在冷却或蒸发过程中期会优先出现无定型SiO2,石盐、芒硝、软锰矿等矿物只有在热泉水完全蒸发后才能形成;3)朗蒲热水塘古钙华属于光滑斜坡相,由非生物结晶壳组成;4)研究区古钙华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含极少的Mn-Fe氧化物、石盐、无水芒硝和外源碎屑;5)方解石多以羽状晶为主,存在少量的扇状晶与片状晶和极少的钉状晶;6...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钙华的分类与时空分布
1.2.2 钙华的沉积特征与矿物-微生物组成
1.2.3 钙华的碳氧同位素意义
1.2.4 腾冲热泉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地质背景
第3章 现代热泉性质及其冷却与蒸发模拟
3.1 样品与方法
3.2 热泉流体组成与沉淀趋势
3.3 冷却与蒸发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钙华矿物岩石学与碳氧稳定同位素
4.1 样品与方法
4.2 沉积相与岩相
4.3 矿物组成与晶体形态
4.3.1 方解石
4.3.2 Mn-Fe氧化物
4.3.3 石盐和无水芒硝
4.4 外源碎屑
4.5 微生物痕迹
4.6 碳氧稳定同位素
4.7 小结
第5章 钙华成因分析
5.1 古水温恢复
2 来源"> 5.2 钙华CO2 来源
5.3 矿物成因分析
5.4 方解石晶体形态分析
5.5 光滑斜坡钙华对比
5.6 钙华成因模式
5.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stimation of reservoir temperature using silica and cationic solutes geothermometers:a case study in the Tengchong geothermal area[J]. Xiaobo Zhang,Qinghai Guo,Jiexiang Li,Mingliang Liu,Yanxin Wang,Yijun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15(02)
[2]腾冲新生代火山区CO2气体释放通量及其成因[J]. 成智慧,郭正府,张茂亮,张丽红. 岩石学报. 2014(12)
[3]根据多时相夜间MODIS LST推断的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囊分布与活动特征[J]. 李辉,彭松柏,乔卫涛,林木森,王振胜,田礼乔. 岩石学报. 2011(10)
[4]腾冲火山区壳内岩浆囊现今温度:来自温泉逸出气体CO2、CH4间碳同位素分馏的估计[J]. 赵慈平,冉华,陈坤华. 岩石学报. 2011(10)
[5]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J]. 赵慈平,冉华,陈坤华. 岩石学报. 2006(06)
[6]Mantle-derived CO2 in Hot Springs of the Rehai Geothermal Field,Tengchong,China[J]. REN Jianguo1,WANG Xianbin2 and OUYANG Ziyuan3 1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0032 Lanzhou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 730000 3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Guizhou 550002.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5(03)
[7]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近期水热爆炸的阶段性演化特征[J]. 上官志冠,赵慈平,李恒忠,高清武,孙明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4(02)
[8]腾冲热海热田碱长花岗岩的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J]. 胡云中,郭唯明,陈淑卿. 矿床地质. 2002(S1)
[9]腾冲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J]. 姜朝松. 地震研究. 1998(04)
[10]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期[J]. 姜朝松. 地震研究. 1998(04)
博士论文
[1]滇西南大盈江流域梁河、盈江盆地第四纪地层及活动构造特征研究[D]. 谢冰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3159056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钙华的分类与时空分布
1.2.2 钙华的沉积特征与矿物-微生物组成
1.2.3 钙华的碳氧同位素意义
1.2.4 腾冲热泉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地质背景
第3章 现代热泉性质及其冷却与蒸发模拟
3.1 样品与方法
3.2 热泉流体组成与沉淀趋势
3.3 冷却与蒸发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钙华矿物岩石学与碳氧稳定同位素
4.1 样品与方法
4.2 沉积相与岩相
4.3 矿物组成与晶体形态
4.3.1 方解石
4.3.2 Mn-Fe氧化物
4.3.3 石盐和无水芒硝
4.4 外源碎屑
4.5 微生物痕迹
4.6 碳氧稳定同位素
4.7 小结
第5章 钙华成因分析
5.1 古水温恢复
2 来源"> 5.2 钙华CO2 来源
5.3 矿物成因分析
5.4 方解石晶体形态分析
5.5 光滑斜坡钙华对比
5.6 钙华成因模式
5.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stimation of reservoir temperature using silica and cationic solutes geothermometers:a case study in the Tengchong geothermal area[J]. Xiaobo Zhang,Qinghai Guo,Jiexiang Li,Mingliang Liu,Yanxin Wang,Yijun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15(02)
[2]腾冲新生代火山区CO2气体释放通量及其成因[J]. 成智慧,郭正府,张茂亮,张丽红. 岩石学报. 2014(12)
[3]根据多时相夜间MODIS LST推断的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囊分布与活动特征[J]. 李辉,彭松柏,乔卫涛,林木森,王振胜,田礼乔. 岩石学报. 2011(10)
[4]腾冲火山区壳内岩浆囊现今温度:来自温泉逸出气体CO2、CH4间碳同位素分馏的估计[J]. 赵慈平,冉华,陈坤华. 岩石学报. 2011(10)
[5]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J]. 赵慈平,冉华,陈坤华. 岩石学报. 2006(06)
[6]Mantle-derived CO2 in Hot Springs of the Rehai Geothermal Field,Tengchong,China[J]. REN Jianguo1,WANG Xianbin2 and OUYANG Ziyuan3 1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0032 Lanzhou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 730000 3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Guizhou 550002.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5(03)
[7]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近期水热爆炸的阶段性演化特征[J]. 上官志冠,赵慈平,李恒忠,高清武,孙明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4(02)
[8]腾冲热海热田碱长花岗岩的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J]. 胡云中,郭唯明,陈淑卿. 矿床地质. 2002(S1)
[9]腾冲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J]. 姜朝松. 地震研究. 1998(04)
[10]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期[J]. 姜朝松. 地震研究. 1998(04)
博士论文
[1]滇西南大盈江流域梁河、盈江盆地第四纪地层及活动构造特征研究[D]. 谢冰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3159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5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