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R-Q因子分析在海相石灰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奥陶系石灰岩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6 09:26
  探讨了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的R-Q因子分析方法在识别海相石灰岩岩相中的应用。根据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确定了海相石灰岩的主要岩相类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全岩X衍射实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等地球化学实验,应用R-Q因子分析对大量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海相石灰岩岩相类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版。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隆起带的奥陶系石灰岩按照沉积相带可以划分为泥质石灰岩、砂砾屑石灰岩、藻粘结石灰岩、球粒石灰岩、叠锥石灰岩等5种岩相类型。潮上带的泥质石灰岩主要富含重金属及稀土元素,潮间带潮汐水道的砂砾屑灰岩主要富集钙(Ca)元素,潮间带潮间藻坪的藻粘结石灰岩主要富含锶(Sr)元素;潮下带的球粒石灰岩主要富集铁(Fe)、锰(Mn)元素;叠锥灰岩主要富集锶(Sr)元素与相对较多的钙(Ca)元素。在石灰岩主、微量元素的R-Q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样品与样品、样品与变量、变量与变量间的统计分析,形成了石灰岩岩相的元素R-Q因子分析模版,确定了钙(Ca)、铁(Fe)、锰(Mn)、锶(Sr)、铀(U)及稀土元素等识别石灰岩岩相的有效元素,建立了Fe-Mn、Sr/B...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5(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实验方法及样品分析
    2.1 实验方法
        2.1.1 岩石薄片鉴定
        2.1.2 地球化学实验
    2.2 样品分析及实验结果
        2.2.1 灰岩类型及其特征
            (1)潮上带的含泥或泥质石灰岩:
            (2)潮间带的颗粒或藻架石灰岩:
            (3)潮下带的球粒或泥粒石灰岩:
            (4)成岩期的叠锥石灰岩:
        2.2.2 石灰岩地球化学实验结果
            (1)主量元素:
            (2)次主量元素:
            (3)微量元素:
            (4)稀土元素:
3 R-Q因子分析原理及方法
    3.1 R-Q因子分析基本原理
        3.1.1 R型因子分析原理
        3.1.2 Q型因子分析原理
        3.1.3 R-Q因子分析原理
    3.2 R-Q因子分析特征值
4 石灰岩类型地球化学识别模版
    4.1 R-Q因子识别模版
    4.2 灰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铁(Fe)、锰(Mn)元素
        4.2.2 锶(Sr)、钡(Ba)与钍(Th)、铀(U)元素
        4.2.3 稀土元素及重金属元素
5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应分析法在储层定量分类评价中的应用——以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储层为例[J]. 孙宁.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01)
[2]R-Q因子分析在白云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为例[J]. 宁博,王起琮,魏巍,马瑶,王妍,石堃.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4)
[3]桌子山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薄层状石灰岩垂向序列分析[J]. 李向东,阙易,郇雅棋.  地球科学进展. 2017(03)
[4]基于Fisher判别的储层分类渗透率预测技术[J]. 张海荣,杨冬,吴一雄.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1)
[5]山西兴县关家崖剖面马五5亚段核形石灰岩特征及成因[J]. 李百强,王起琮,宁博,王妍,靳程光,石堃,刘佳玮,赵克里,孟刘,闫佐.  海相油气地质. 2016(02)
[6]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豹皮灰岩特征及其成因[J]. 王起琮,闫佐,宁博,石堃,刘佳玮,李百强,靳程光.  古地理学报. 2016(01)
[7]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石灰岩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J]. 靳程光,王起琮,刘佳玮,石堃,魏巍,王妍,李百强,宁博,闫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01)
[8]测老庙坳陷早白垩世巴音戈壁组叠锥构造特征及其环境解释[J]. 宋霁,焦养泉,李锦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5)
[9]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J]. 金振奎,石良,高白水,余宽宏.  沉积学报. 2013(06)
[10]皖北新元古界望山组灰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陈松,傅雪海,桂和荣,孙林华.  古地理学报. 2012(06)

硕士论文
[1]巴楚—塔中寒武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D]. 房晓璐.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61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61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