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东南地区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发布时间:2021-05-08 04:31
  对盆地内部大型古隆起地质结构认识的逐渐加深,往往伴随着重要的油气勘探发现,前期丰富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泸州古隆起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聚油气构造单元之一。同时,泸州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又受到了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它是扬子板块内部变形与周缘地块在印支期造山运动的联合响应,是研究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叠加改造过程的天然场所。借助于大量的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野外勘查等资料,较为详细地刻画了泸州古隆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史。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了泸州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与特征,提出了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模型。基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详细分析了泸州古隆起的后期叠加变形样式,利用平衡剖面复原和地质模型正演模拟等方法还原了泸州古隆起的后期叠加变形过程。在充分认识泸州古隆起形成、演化与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泸州古隆起核部及外围地区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详细地探讨了古隆起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取得了如下结论:(1)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发育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其长轴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为典型的挤压叠加型古隆...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陆内构造变形动力学研究
        1.3.2 古隆起定义与研究方法浅析
        1.3.3 川东南地区古隆起研究进展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与方法
    1.6 完成的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与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航磁异常及电性结构特征
        2.2.3 深部速度结构特征
        2.2.4 岩石圈厚度
    2.3 研究区地层概况
        2.3.1 元古界
        2.3.2 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3.4 新生界
    2.4 研究区基本地质结构
    2.5 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3 泸州古隆起的地质结构
    3.1 泸州古隆起的厘定
        3.1.1 钻井地层上的响应
        3.1.2 地震剖面上的证据
        3.1.3 沉积环境特征响应
    3.2 古隆起的分布范围
4 泸州古隆起的时空演化与沉降特征
    4.1 研究区年代地层格架特征
    4.2 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的沉降史
5 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探讨
    5.1 华南印支期的陆内造山
        5.1.1 华南板块与周缘板块的碰撞拼贴
        5.1.2 上扬子克拉通-雪峰山地区的地层不整合特征
    5.2 印支期上扬子板块西缘的盆山转换
        5.2.1 特提斯构造域演化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
        5.2.2 印支期上扬子西缘的地层时空格架
        5.2.3 上扬子西缘的盆-山转换过程
    5.3 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与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5.3.1 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
        5.3.2 泸州古隆起的构造-沉积演化史
6 古隆起的后期叠加变形
    6.1 古隆起的现今构造格局
    6.2 区域性滑脱层特征
    6.3 古隆起核部地区的构造几何学特征
        6.3.1 北段
        6.3.2 中段
        6.3.3 南段
    6.4 古隆起核部地区的构造运动学特征
        6.4.1 北段
        6.4.2 中段
        6.4.3 南段
    6.5 小结
7 古隆起的控油气作用
    7.1 研究区生、储、盖基本特征
        7.1.1 烃源岩特征
        7.1.2 储集层特征
        7.1.3 盖层特征
    7.2 研究区烃源岩热演化史
    7.3 隆起动力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7.3.1 沉积期古隆起与生储盖组合发育
        7.3.2 成藏期古隆起与油气运聚
        7.3.3 调整期古隆起与油气再分配
        7.3.4 定位期古隆起与油气富集
    7.4 古隆起区典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7.4.1 古隆起核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7.4.2 古隆起核部边缘地区成藏模式
        7.4.3 古隆起外围地区成藏模式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东与大巴山褶皱冲断带交汇区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J]. 文凯,李传新.  地质学报. 2020(02)



本文编号:3174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74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