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固凹陷深部剪切破裂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发布时间:2021-05-10 15:36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数据,采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确定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M4.3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源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97°,倾角58°,滑动角-32°;节面Ⅱ走向45°,倾角63°,滑动角-144°;是一个略带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地震.结合近震转换波测定主震的震源深度在19km附近.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永清地震序列震中呈北东向窄带展布,表明此次地震主要向北东向破裂;深度集中分布在17~19km,整体形态近于铅直,显示发震断裂具有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陡立的特征,与节面Ⅱ的性质比较吻合,推测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将发震断层面参数与震源区附近断裂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了关于廊固凹陷附近区域地震构造的一些认识:(1)推测永清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地壳浅部发育的先存正断裂,而是震源区下方一条地壳尺度的深断裂,该深断裂为新生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正断性质,倾角陡峭、近于直立、宽度较大,向上与夏垫断裂相通.(2)综合震源区附近多条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推测永清地震的发震断裂与新夏垫断裂同属一条断裂,称为:新夏垫深断裂.该断裂从夏垫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文安,并可能与霸县—束鹿—邯郸断裂带...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2)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区域构造背景
2 利用近震波形测定主震震源参数
2.1 利用CAP反演地震震源机制解
2.2 利用基底Sp转换波测定主震震源深度
3 采用主余震震中分布确定发震断层面
4 发震构造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强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及其在发震断层判定中的应用[J]. 何骁慧,张冬丽,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6)
[2]基于近震转换波的沉积层地区震源深度测定方法[J]. 董一兵,倪四道,李志伟,孟立朋,朱音杰,刘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01)
[3]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J]. 王椿镛,段永红,吴庆举,王志铄. 地震学报. 2016(04)
[4]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 of the middle-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HBCrust1.0)[J]. DUAN YongHong,WANG FuYun,ZHANG XianKang,LIN JiYan,LIU Zhi,LIU BaoFeng,YANG ZhuoXin,GUO WenBin,WEI YunHao.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7)
[5]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J]. 段永红,王夫运,张先康,林吉焱,刘志,刘保峰,杨卓欣,郭文斌,魏运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6)
[6]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J]. 常健,邱楠生,赵贤正,许威,徐秋晨,金凤鸣,韩春元,马学峰,董雄英,梁小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7]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的误差分析:以胶东半岛两次显著中等地震为例[J]. 郑建常,林眉,王鹏,徐长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8]利用小震与强震震源机制解反演首都圈现今构造应力场[J]. 黄骥超,万永革. 地震. 2015(01)
[9]2012年新疆新源Ms6.6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研究[J]. 房立华,吴建平,王长在,王未来,杨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2)
[10]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J]. 孙玉军,董树文,范桃园,张怀,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博士论文
[1]沉积盆地近震转换波及其在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D]. 董一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华北平原块体地壳应力场与强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研究[D]. 王晓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
硕士论文
[1]基于波形反演的中等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方向性初步研究[D]. 秦刘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9614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2)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区域构造背景
2 利用近震波形测定主震震源参数
2.1 利用CAP反演地震震源机制解
2.2 利用基底Sp转换波测定主震震源深度
3 采用主余震震中分布确定发震断层面
4 发震构造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强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及其在发震断层判定中的应用[J]. 何骁慧,张冬丽,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6)
[2]基于近震转换波的沉积层地区震源深度测定方法[J]. 董一兵,倪四道,李志伟,孟立朋,朱音杰,刘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01)
[3]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J]. 王椿镛,段永红,吴庆举,王志铄. 地震学报. 2016(04)
[4]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model of the middle-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HBCrust1.0)[J]. DUAN YongHong,WANG FuYun,ZHANG XianKang,LIN JiYan,LIU Zhi,LIU BaoFeng,YANG ZhuoXin,GUO WenBin,WEI YunHao.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7)
[5]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J]. 段永红,王夫运,张先康,林吉焱,刘志,刘保峰,杨卓欣,郭文斌,魏运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6)
[6]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J]. 常健,邱楠生,赵贤正,许威,徐秋晨,金凤鸣,韩春元,马学峰,董雄英,梁小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7]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的误差分析:以胶东半岛两次显著中等地震为例[J]. 郑建常,林眉,王鹏,徐长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8]利用小震与强震震源机制解反演首都圈现今构造应力场[J]. 黄骥超,万永革. 地震. 2015(01)
[9]2012年新疆新源Ms6.6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研究[J]. 房立华,吴建平,王长在,王未来,杨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2)
[10]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J]. 孙玉军,董树文,范桃园,张怀,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博士论文
[1]沉积盆地近震转换波及其在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D]. 董一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华北平原块体地壳应力场与强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研究[D]. 王晓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
硕士论文
[1]基于波形反演的中等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方向性初步研究[D]. 秦刘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9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17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