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渭北2井区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19:05

  本文关键词:渭北2井区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渭北2井区主力油层长3油藏属于超低渗致密油藏,其油气资源含量大,开发潜力巨大。针对该类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是今后挖潜老区潜力,不断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已开发油田稳产工作的关键。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学、随机建模和地质统计学等学科为方法,综合应用地质、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取心分析及生产动态等多方面信息,完成渭北2井区主力油层长3油层的精细油藏描述和三维地质模型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际地层的岩性、电性组合特征为出发点,在原有细分小层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砂体发育情况将长331小层划分为长331-1、长331-2、长331-3、三个单砂层,长332小层划分为长332-1、长332-2两个单砂层,长331小层划分为长333-1、长333-2两个单砂层。研究表明渭北油田长3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有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河道侧翼等,这些组合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总体表现为向湖盆推进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研究区储层以细粒、极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碳酸盐岩含量相对较少。砂岩具有长石、岩屑含量高、石英相对少及成份成熟度低等特征,因此决定了其本身的孔渗结构,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各层孔隙度等值线图及孔隙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33储层的孔隙度集中在9%~15%,平均值12.37%。各层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长33储层渗透率值变化范围较大,为0.045×10-3μm2~7.69×10-3μm2,平均值约0.886×10-3μm2,渗透率值主要集中在0.3×10-3μm2~2×10-3μm2之间,却普遍小于1.0×10-3μm2。油层内部无明显油水分离现象,无边、底水,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且压力系数较小(0.75),综合确定油藏为未饱和异常低压岩性油藏。油藏原始驱动方式主要为弹性驱动,其他驱动力为辅。以细分单砂层为单元,结合综合评价成果,进行油藏分类储量计算,研究区总储量704×104t,其中I类储量占29%,II类储量占43.5%,III类储量27.5%,开发储量动用难度存在差异性。最后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选用petrel软件,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形象直观地表明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分布情况,估算地质储量。研究区长33油藏估算地质储量699.78×104t,地质建模工区面积为12.3km2,储量丰度56.89×104t/km2。与常用地质储量计算方法所得结果比较,误差小于1%,模型建立成功。该模型可以为该区合理开发方案的编制和下一步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低渗透性 油藏描述 地质建模 储量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
  • 1.2 油藏描述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8-9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9-11
  • 1.3.1 研究内容9-10
  • 1.3.2 技术路线10-11
  • 第二章 储层特征研究及综合评价11-75
  • 2.1 区域地质特征11-14
  • 2.1.1 区域地质概况11-12
  • 2.1.2 地理位置12-14
  • 2.1.3 区域沉积背景14
  • 2.2 地层对比与构造特征研究14-23
  • 2.2.1 层划分与对比14-22
  • 2.2.2 构造特征22-23
  • 2.3 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特征23-31
  • 2.3.1 沉积微相特征23-24
  • 2.3.2 单井相分析24-25
  • 2.3.3 沉积微相剖面25-28
  • 2.3.4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28-29
  • 2.3.5 砂体展布特征29-31
  • 2.4 储层与物性特征研究31-51
  • 2.4.1 岩石学特征31-34
  • 2.4.2 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34-37
  • 2.4.3 储层物性特征37-46
  • 2.4.4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46-51
  • 2.5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51-58
  • 2.5.1 岩性特征51-53
  • 2.5.2 物性特征53
  • 2.5.3 电性特征53-54
  • 2.5.4 含油性特征54-55
  • 2.5.5 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关系55-58
  • 2.6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58-64
  • 2.6.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59
  • 2.6.2 孔隙度解释模型59-61
  • 2.6.3 渗透率解释模型61-62
  • 2.6.4 饱和度解释模型62-64
  • 2.7 油水层解释标准的确定64-67
  • 2.7.1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64-66
  • 2.7.2 储层电性下限的确定66-67
  • 2.8 储层综合评价67-75
  • 第三章 油藏储量计算75-92
  • 3.1 油藏特征75
  • 3.1.1 流体性质75
  • 3.1.2 地层压力与温度系统75
  • 3.1.3 油藏类型与驱动方式75
  • 3.2 油藏剖面的研究75-78
  • 3.3 井组连通情况研究78-84
  • 3.4 油层厚度分布研究84-85
  • 3.5 含油面积分布研究85-89
  • 3.5.1 含油面积分布85-87
  • 3.5.2 分类含油面积分布87-89
  • 3.6 储量计算89-92
  • 第四章 渭北2井区三维地质建模92-112
  • 4.1 地质建模方法92-93
  • 4.1.1 确定性建模92-93
  • 4.1.2 随机建模93
  • 4.2 建模思路与数据准备93-95
  • 4.3 构造模型95-96
  • 4.4 岩相模型96-100
  • 4.5 属性模型100-111
  • 4.5.1 孔隙度模型101-107
  • 4.5.2 渗透率模型107-111
  • 4.6 储量计算111-112
  • 第五章 结论112-113
  • 第六章 致谢113-114
  • 参考文献114-11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15-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秀玲;中国油藏描述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地质;1997年10期

2 高杨;;基于神经网络自学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07年52期

3 钟广见;;油藏描述技术及发展趋势[J];南海地质研究;2010年00期

4 申本科,胡永乐,田昌炳;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5 胡咏;于兴河;达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描述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2期

6 墨延霞;房金翠;;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趋势[J];内江科技;2007年07期

7 赵丽辉;;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4期

8 肖玲;王起琮;魏钦廉;;如何提高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学生油藏描述上机实习教学质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志章;韩海英;;现代油藏描述关键技术[J];地学前缘;2011年05期

10 林承焰;董春梅;任丽华;张宪国;信荃麟;刘泽容;;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乐君;方大钧;;油藏描述中裂隙系统的有限元法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羽;;应用试井、动态监测约束下的油藏描述技术,提高官104断块水驱采收率[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郭立波;张枫;曹肖萌;;地震约束的油藏模拟中人工事件对历史拟合影响实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冬梅;基于三维的油藏描述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孙妩菊;完善油藏描述定量化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张可春 王金法 潘为英;新技术应用是把金钥匙[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李兵 通讯员 周振永;把精细管理进行到底[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倪天禄;打开老油田经济增长空间[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姜桂歆;走出稠油增产降本新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7 通讯员 杨雅珍;RC平方油藏描述地质建模技术在吉林油田首次开发应用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6年

8 记者 刘国安 特约记者 张建平;大港油田“老树”出“新枝”[N];中国石油报;2002年

9 杨文礼;攻克世界级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记者 李兵;“调水增油”促稳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黎;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三段油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周路;早期油藏描述的意义及方法与技术[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张志杰;方案实施阶段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天;渭北2井区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2 明治良;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新齐14井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徐山;克拉玛依五_2西克下组中高含水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4 刘敏;茨68-茨70井区油藏描述及开发[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5 姚瑞香;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6 赵启蒙;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7 张宝龙;辽河油田齐108块沙三段油层油藏描述及二次开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郭春芬;子长油田子115、子113井区油藏描述[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付斌;延长油田槐树庄地区长6油层组油藏描述[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10 芦云辉;七里村油田王槐子沟油藏描述[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渭北2井区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1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0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