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断裂响应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15 10:55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中济阳坳陷东南部的富烃凹陷,构造应力场及断层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对凹陷油气的深入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以东营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渤海湾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广义断层理论,对凹陷内重点构造单元和构造特征进行了构造解析,再根据研究区的区域不整合界面特征和构造变形研究成果,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阐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体制及其演化过程,分析东营凹陷的断裂响应特征,以及对沉降和沉积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东营凹陷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渤海湾盆地演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二维、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正演模拟东营凹陷在渐新世时期南北伸展作用下,早期形成的先存断裂对后期断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并和实际地震剖面与平面特征进行对比,以此提出更合理的凹陷演化机制和解释。论文获得了以下认识:(1)东营凹陷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发生转折的时间与渤海湾盆地吻合:约40Ma以前(E2s3沉积),北西-南东方向伸展产生的裂陷作用;40Ma以后,为近南北向伸展的断拗作用、拗陷作用和拗断作用;(2)...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技术路线图
东营凹陷主要断裂及构造带平面分布图(据薛雁等[8])
渤海湾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期次Fig.2.2EvolutionstagesoftectonicstressfieldinBohaiBayBasi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北低凸起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J]. 王孝辕,黄江波,杨海风,邓辉,李果营,郭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2)
[2]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边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刘见宝,宋志敏,崔树军,廉有轩. 能源与环保. 2017(10)
[3]济阳坳陷超压结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J]. 王永诗,邱贻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3)
[4]渤海海域辽东东地区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J]. 徐昊清.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7(01)
[5]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与机制研究[J]. 林玉祥,赵承锦,舒永,郑慧铭,朱传真,吴玉琛,李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6]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在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地质记录述评[J]. 郭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6)
[7]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盆地演化[J]. 刘超,李伟,吴智平,张晓庆,陈兴鹏,李春锐. 高校地质学报. 2016(02)
[8]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模式及动力学机制[J]. 赵利,李理. 中国地质. 2016(02)
[9]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断裂系统的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机制[J]. 赵利,李理,张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10]埕海一区庄海8Es构造储层刻画研究[J]. 唐和军,朱作伟,罗婕,陈洁琼,李光祥.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7)
博士论文
[1]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 陈树光.中国地质大学 2015
[2]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 梅海.长安大学 2010
[3]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 徐佑德.合肥工业大学 2009
[4]东营凹陷断裂系统与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D]. 唐其升.浙江大学 2008
[5]主运移通道控烃成藏论[D]. 罗佳强.成都理工大学 2007
[6]东营凹陷孔店组含油体系地震地质研究[D]. 孟恩.中国海洋大学 2005
[7]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特征及其对层序的控制作用[D]. 马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8]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 孙喜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真武断裂带西部构造演化特征研究[D]. 王彤达.中国石油大学 2011
[2]渤中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砂体分布规律研究[D]. 庞小军.中国石油大学 2011
[3]沾化、车镇凹陷盆地结构特征分析[D]. 王艳.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临清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上古生界的影响[D]. 李建军.中国石油大学 2011
[5]应用构造沉积综合法恢复剥蚀厚度[D]. 史新磊.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临南地区张扭构造体系发育特征[D]. 樊瑞.中国石油大学 2010
[7]青东地区新生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D]. 郭新安.中国石油大学 2010
[8]东营凹陷应力场演化与油气运聚研究[D]. 李国兴.中国石油大学 2010
[9]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D]. 王鹏.中国海洋大学 2010
[10]惠民凹陷沙四段—孔店组构造及演化研究[D]. 康恒茂.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0926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技术路线图
东营凹陷主要断裂及构造带平面分布图(据薛雁等[8])
渤海湾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期次Fig.2.2EvolutionstagesoftectonicstressfieldinBohaiBayBasi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北低凸起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J]. 王孝辕,黄江波,杨海风,邓辉,李果营,郭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2)
[2]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边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刘见宝,宋志敏,崔树军,廉有轩. 能源与环保. 2017(10)
[3]济阳坳陷超压结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J]. 王永诗,邱贻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3)
[4]渤海海域辽东东地区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J]. 徐昊清.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7(01)
[5]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与机制研究[J]. 林玉祥,赵承锦,舒永,郑慧铭,朱传真,吴玉琛,李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6]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在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地质记录述评[J]. 郭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6)
[7]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盆地演化[J]. 刘超,李伟,吴智平,张晓庆,陈兴鹏,李春锐. 高校地质学报. 2016(02)
[8]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模式及动力学机制[J]. 赵利,李理. 中国地质. 2016(02)
[9]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断裂系统的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机制[J]. 赵利,李理,张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10]埕海一区庄海8Es构造储层刻画研究[J]. 唐和军,朱作伟,罗婕,陈洁琼,李光祥.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7)
博士论文
[1]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 陈树光.中国地质大学 2015
[2]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 梅海.长安大学 2010
[3]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 徐佑德.合肥工业大学 2009
[4]东营凹陷断裂系统与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D]. 唐其升.浙江大学 2008
[5]主运移通道控烃成藏论[D]. 罗佳强.成都理工大学 2007
[6]东营凹陷孔店组含油体系地震地质研究[D]. 孟恩.中国海洋大学 2005
[7]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特征及其对层序的控制作用[D]. 马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8]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 孙喜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真武断裂带西部构造演化特征研究[D]. 王彤达.中国石油大学 2011
[2]渤中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砂体分布规律研究[D]. 庞小军.中国石油大学 2011
[3]沾化、车镇凹陷盆地结构特征分析[D]. 王艳.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临清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上古生界的影响[D]. 李建军.中国石油大学 2011
[5]应用构造沉积综合法恢复剥蚀厚度[D]. 史新磊.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临南地区张扭构造体系发育特征[D]. 樊瑞.中国石油大学 2010
[7]青东地区新生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D]. 郭新安.中国石油大学 2010
[8]东营凹陷应力场演化与油气运聚研究[D]. 李国兴.中国石油大学 2010
[9]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D]. 王鹏.中国海洋大学 2010
[10]惠民凹陷沙四段—孔店组构造及演化研究[D]. 康恒茂.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0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3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