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台阵地电场季节变化及其两种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7 19:25
地电场是联系空间Sq电流体系、地球表面电流和内部电流活动的地球物理量,它包含了空间电流系变化产生的大地电(流)场和区域环境变化等引起的自然电场。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天祝台阵5个固定地电场台站连续10年观测数据,得出该区域地电场变化具有明显的366±(<1) d周期。且大地电流矢量方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半年改变一次方向,方向变化时间一般为每年4月和9~10月;大地电流矢量的强度变化也具有周期性。通过建立简单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认为地电场季节变化主要受到Sq年变和区域气候环境的耦合作用,主要依据为地电场长趋势变化与电离层Sq电流年变化趋势吻合。基于区域性气候、冻融深度等季节性变化模型开展计算,认为气温导致了地下浅层介质电性结构、电极附近电位方向的变化,影响了地电场的长趋势变化。本文结果有助于认识超低频地电场年变周期特点及其原因,并探索其应用前景。
【文章来源】:地震. 2020,40(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天祝台阵位置及区域地理条件
图3的计算方法源于式(1)和式(2), 计算过程参见方法部分, 大地电流单位为mA/km2。 图3中3个台都显示了电流矢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尤其对于寺滩台(图3a), 在2012年年中以前, 年变周期性非常明显, 其电流方向的周期性在3个台的变化细节不同。 下面分别说明。图3 大地电流矢量的季节性反向现象
图2 古丰台长时段地电场数据及其年变周期性(1) 寺滩台的大地电流变化在2008年至2012年年初显示了比较完整的季节周期, 最为显著的是电流矢量强度具有“一峰两谷”的年变规律: 4月和10月分别出现电流矢量强度最小值、 6月出现峰值。 另外, 每年的当年年末和次年年初也会出现峰值, 但比6月出现的峰值略小(图3a)。 从表1中可知, 寺滩台海拔低于2000 m, 在稳定观测阶段(2012年前)电流方向未出现周期性反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模型的应用基础与震例解析[J]. 谭大诚,辛建村,王建军,范莹莹,王玮铭.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2)
[2]自然电场全方位观测试验与地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席继楼,庄楠,刘超,颜晓晔,钟李彬,刘华姣. 地震. 2018(04)
[3]北京地区地磁场Sq强度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J]. 吴迎燕.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9)
[4]1951—2016年甘肃乌鞘岭气候变化特征[J]. 滕水昌,张敏,滕杰,乔琴. 干旱气象. 2018(01)
[5]地电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季节冻土的响应特性[J]. 章鑫,杜学彬,王丽. 冰川冻土. 2017(04)
[6]华北地区地电暴时GIC及涡旋电流响应分析[J]. 章鑫,杜学彬,刘君.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5)
[7]海岸效应对电网地磁感应电流的影响[J]. 刘春明,林晨翔,王小宁,李雪,李文. 电网技术. 2017(08)
[8]乌鞘岭是甘肃气候转型变化的分界线吗?[J]. 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王东,张富现,贾艳青. 冰川冻土. 2016(03)
[9]Sq内外源电流体系中国地区变化特征[J]. 刘晓灿,陈化然,赵旭东,于培青,杨军,王秋军,罗开奇,胡秀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1)
[10]Sq等效电流在太阳活动周中的分析研究[J]. 赵旭东,杨冬梅,何宇飞,于培青,刘晓灿,张素琴,罗开奇,胡秀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1)
本文编号:3235780
【文章来源】:地震. 2020,40(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天祝台阵位置及区域地理条件
图3的计算方法源于式(1)和式(2), 计算过程参见方法部分, 大地电流单位为mA/km2。 图3中3个台都显示了电流矢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尤其对于寺滩台(图3a), 在2012年年中以前, 年变周期性非常明显, 其电流方向的周期性在3个台的变化细节不同。 下面分别说明。图3 大地电流矢量的季节性反向现象
图2 古丰台长时段地电场数据及其年变周期性(1) 寺滩台的大地电流变化在2008年至2012年年初显示了比较完整的季节周期, 最为显著的是电流矢量强度具有“一峰两谷”的年变规律: 4月和10月分别出现电流矢量强度最小值、 6月出现峰值。 另外, 每年的当年年末和次年年初也会出现峰值, 但比6月出现的峰值略小(图3a)。 从表1中可知, 寺滩台海拔低于2000 m, 在稳定观测阶段(2012年前)电流方向未出现周期性反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模型的应用基础与震例解析[J]. 谭大诚,辛建村,王建军,范莹莹,王玮铭.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2)
[2]自然电场全方位观测试验与地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席继楼,庄楠,刘超,颜晓晔,钟李彬,刘华姣. 地震. 2018(04)
[3]北京地区地磁场Sq强度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J]. 吴迎燕.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9)
[4]1951—2016年甘肃乌鞘岭气候变化特征[J]. 滕水昌,张敏,滕杰,乔琴. 干旱气象. 2018(01)
[5]地电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季节冻土的响应特性[J]. 章鑫,杜学彬,王丽. 冰川冻土. 2017(04)
[6]华北地区地电暴时GIC及涡旋电流响应分析[J]. 章鑫,杜学彬,刘君.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5)
[7]海岸效应对电网地磁感应电流的影响[J]. 刘春明,林晨翔,王小宁,李雪,李文. 电网技术. 2017(08)
[8]乌鞘岭是甘肃气候转型变化的分界线吗?[J]. 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王东,张富现,贾艳青. 冰川冻土. 2016(03)
[9]Sq内外源电流体系中国地区变化特征[J]. 刘晓灿,陈化然,赵旭东,于培青,杨军,王秋军,罗开奇,胡秀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1)
[10]Sq等效电流在太阳活动周中的分析研究[J]. 赵旭东,杨冬梅,何宇飞,于培青,刘晓灿,张素琴,罗开奇,胡秀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1)
本文编号:3235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3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