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泰天柱山晶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29 18:07
天柱山晶洞花岗岩(通称新村岩体)位于长泰朝阳—天柱山一带,新村岩体主要岩性为细粒晶洞花岗岩、中细粒晶洞花岗岩、中粒晶洞花岗岩、似斑状中粒晶洞花岗岩等,晶洞构造较发育。岩石主量元素具富硅、富碱、贫铝、低钙、低镁、高铁镁比、高DI和含水率低的特点。微量元素显示Rb、Th、Nb、Ta、Y、Gd、Tb、Dy、Ho、Er、Tm、Yb、Lu、U、Pb富集,贫Ba、Sr、Cr、Co、Ni、V、Zr、Eu,而Ba、Sr强烈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属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岩体属高分异铝质A2型花岗岩,对应于后造山型(PA),岩浆属以壳源为主,形成于以造山期后为主的相对稳定板内拉张环境下。岩体的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97.50±0.69)Ma,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
【文章来源】:福建地质. 2020,39(02)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新村岩体F-A-M图解
天柱山晶洞花岗岩位于长泰朝阳—天柱山一带(图1),通称新村岩体,是漳州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于漳州复式岩体东部,是长乐—南澳断裂带(也称变质带、构造带)西亚带的组成之一[2,3]。天柱山晶洞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受燕山晚期北东向构造控制而呈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74 km2,长宽比约4∶1,呈长条状的岩株产出,岩体产状陡倾斜。岩体东北端侵入于早侏罗世梨山组上段、晚侏罗世南园组第二段,两侧则侵入漳州复式岩体的其余组成部分(早白垩世辉石闪长岩、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西南端则为第四系掩盖。新村岩体多形成怪石、嶙峋之石林孤峰,孤峰、陡崖发育,地貌壮观;岩体内晶洞构造较发育,直径为1~4 cm,呈圆腔状、长条状、撕裂状及不规则形态等,多数为石英和少量钾长石等矿物的自形晶充填;晶洞花岗岩矿物以钾长石占优势,这三点是晶洞花岗岩在宏观上的显著特点。
新村岩体SiO2-AR图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北浮盖山晶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峰. 福建地质. 2019(02)
[2]福建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A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李良林,周汉文,陈植华,王锦荣,陈正华,肖依. 现代地质. 2013(03)
[3]长乐—南澳构造带变质变形期次划分及时代厘定[J]. 石建基. 福建地质. 2011(03)
[4]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J]. 张旗,王焰,李承东,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 岩石学报. 2006(09)
[5]关于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某些问题的讨论[J]. 高山. 地球科学. 1999(03)
[6]苏州地区I-A型花岗岩特征与成因的对比研究[J]. 周若,杨静,任进. 地球科学. 1997(03)
[7]挤压性和张裂性板块边界深成岩套主要元素的化学特征[J]. 丁莲芳,W.L.Petro. 国外地质科技. 1981 (07)
博士论文
[1]长乐—南澳变质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 石建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本文编号:3256905
【文章来源】:福建地质. 2020,39(02)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新村岩体F-A-M图解
天柱山晶洞花岗岩位于长泰朝阳—天柱山一带(图1),通称新村岩体,是漳州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于漳州复式岩体东部,是长乐—南澳断裂带(也称变质带、构造带)西亚带的组成之一[2,3]。天柱山晶洞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受燕山晚期北东向构造控制而呈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74 km2,长宽比约4∶1,呈长条状的岩株产出,岩体产状陡倾斜。岩体东北端侵入于早侏罗世梨山组上段、晚侏罗世南园组第二段,两侧则侵入漳州复式岩体的其余组成部分(早白垩世辉石闪长岩、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西南端则为第四系掩盖。新村岩体多形成怪石、嶙峋之石林孤峰,孤峰、陡崖发育,地貌壮观;岩体内晶洞构造较发育,直径为1~4 cm,呈圆腔状、长条状、撕裂状及不规则形态等,多数为石英和少量钾长石等矿物的自形晶充填;晶洞花岗岩矿物以钾长石占优势,这三点是晶洞花岗岩在宏观上的显著特点。
新村岩体SiO2-AR图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北浮盖山晶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峰. 福建地质. 2019(02)
[2]福建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A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李良林,周汉文,陈植华,王锦荣,陈正华,肖依. 现代地质. 2013(03)
[3]长乐—南澳构造带变质变形期次划分及时代厘定[J]. 石建基. 福建地质. 2011(03)
[4]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J]. 张旗,王焰,李承东,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 岩石学报. 2006(09)
[5]关于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某些问题的讨论[J]. 高山. 地球科学. 1999(03)
[6]苏州地区I-A型花岗岩特征与成因的对比研究[J]. 周若,杨静,任进. 地球科学. 1997(03)
[7]挤压性和张裂性板块边界深成岩套主要元素的化学特征[J]. 丁莲芳,W.L.Petro. 国外地质科技. 1981 (07)
博士论文
[1]长乐—南澳变质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 石建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本文编号:3256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5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