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体系:动力学以及对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的制约

发布时间:2021-07-03 10:24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三者的交汇区,是新生代发育在华南地块南缘的边缘海海盆,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完整的陆内裂陷至海底扩张阶段。南海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重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质证据的局限,关于南海地区如何从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主动陆缘背景向新生代早期南海裂陷的被动陆缘背景的构造转变认识不清晰,存在多种争议性的演化模型,并影响了区域性的构造演化历史重建。此外,世界范围内裂谷盆地构造演化规律的研究普遍认为,裂谷盆地的结构除了受其裂陷阶段本身的动力学过程控制以外还与裂谷盆地发育的先存岩石圈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岩石圈内先存构造的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关于南海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过程,如南海新生代裂解的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破裂方式、两侧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海盆的形成年龄和扩张方式、裂陷期多幕裂陷作用以及裂后期新构造运动等,对于该地区前新生代的构造如何影响新生代裂谷盆地演化却少有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陆缘近端带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地区大量高精度3D地震反射资料及钻井资料,对新生代盆地基底前新生代...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体系:动力学以及对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的制约


(a)南海及华南地区构造格局简图(华南沿海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分布引自Zhou等,2006);(b)南海地区构造演化柱状图

南海北部陆缘,潮汕坳陷,综合柱状图,花岗岩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究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背景的重要切入点。前人对南海北部地区大量基底钻井花岗岩的地质年代进行了数轮测试分析(李平鲁等,1999;Shi 等,2011;Xu 等,2016)。李平鲁(1999)报道了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 22 口基底钻井花岗岩的年龄(表1.1),年代测试方法主要为 K-Ar 方法(少数 Rb-Sr),年龄区间为 72.8-153.0Ma,其中 14 口钻井的年龄值落入到晚白垩世。这一批花岗岩的年代学资料对早期南海地区构造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影响。Shi 等(2011)对珠江口盆地数口基底钻井的花岗岩锆石 U-Pb 年龄进行了测试分析,年龄落入 165-100Ma 区间,认为南海地区的花岗岩年代主体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并可与华南南岭地区大量花岗岩的锆石 U-Pb 年龄对比。此外,Shi 等(2011)通过对比发现,早期 K-Ar 和 Rb-Sr测试方法获取的珠江口盆地基底花岗岩的年龄值(李平鲁等,1999)明显小于通过

南海北部陆缘,潮汕坳陷,方案,逆断层


图 1.3 南海北部陆缘潮汕坳陷过钻井 Mz-1-1 井剖面的不同解释方案Liu(2004)的观点一致。张青林等(2018)将 Tm30 不整合面定位为下白垩统与上白垩统之间的不整合面,认为其代表早晚白垩世之交的重要构造变革,且在其地震解释剖面上 F2 断裂被 Tm30 不整合面削截,并认为该逆断层在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末存在两期构造活动。除 NE 走向的逆断层组之外,部分学者近期基于二维地震反射资料在在潮汕坳陷的西缘解释出 NW-NWW 走向的逆断层组,但其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有待进一步落实(王长势等,2015;Zhang 等 2016;张青林等,2018)。除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地质记录之外,在其南部共轭陆缘先后也有晚中生代地层和构造变形的报道。Yan 和 Liu(2004)以及 Wang 等(2016)先后在南沙地块地区揭示了晚中生代地层,并发育逆断层与褶皱变形,对于地层的确切归属以及变形发生的时间目前仍有待更精细的资料去落实。南海北部陆缘其它地区晚白垩相关的地质记录与研究成果目前很少。易海(2011)对南海北部大量中生界地震钻井以及广东福建地区的野外露头资料对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其将海丰凹陷以及澎湖隆起北部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roto-South China Sea Plate Tectonics Using Subducted Slab Constraints from Tomography[J]. Jonny Wu,John Supp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8(06)
[2]基于重力资料的南海及邻区断裂分布特征研究[J]. 罗新刚,王万银,张功成,赵志刚,刘金兰,谢晓军,邱之云,冯旭亮,纪晓琳,王丁丁.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0)
[3]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上白垩统盆地原型及其大地构造背景分析[J]. 张青林,张航飞,张向涛,杨林龙.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0)
[4]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J]. 米立军,张忠涛,庞雄,刘军,张博,赵庆,冯轩.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5]珠江口盆地新近纪构造特征与演化[J]. 胡阳,吴智平,何敏,王光增.  高校地质学报. 2018(03)
[6]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J]. 李三忠,臧艺博,王鹏程,索艳慧,李玺瑶,刘鑫,周在征,刘晓光,王倩.  地学前缘. 2017(04)
[7]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作用:迁移、转换及其动力学[J]. 叶青,施和生,梅廉夫,舒誉,刘海伦,田巍,颜豪.  地球科学. 2017(01)
[8]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中-晚期构造变革特征及成因[J]. 胡阳,吴智平,钟志洪,张江涛,于伟高,王光增,刘一鸣,王守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5)
[9]“海南陆缘弧”体系的构建与“特提斯南海”的识别:一个关于“古南海”演化新模式的探讨[J]. 方念乔.  地学前缘. 2016(06)
[10]南海北部白垩系发育特征及构造意义[J]. 张素芳,张向涛,张青林,佘清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6)

博士论文
[1]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裂陷结构:基底属性与区域应力联合制约[D]. 刘海伦.中国地质大学 2018
[2]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地壳薄化作用与强伸展裂谷体系发育[D]. 周志超.中国地质大学 2018
[3]南海北部陆缘古近纪多幕裂陷作用属性及转换[D]. 邓棚.中国地质大学 2018
[4]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边界断裂生长联接及其相关褶皱研究[D]. 田巍.中国地质大学 2015
[5]南雄—丹霞盆地白垩纪沉积序列演化特征及其对南海构造转换的响应[D]. 沈鹏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6]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D]. 李建华.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
[7]南海东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地质解释[D]. 陈冰.同济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福建永泰云山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研究[D]. 洪文涛.南京大学 2012
[2]莲花山断裂带和长乐—南澳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活动时代[D]. 杜继宇.吉林大学 2012
[3]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发育特征与盆地分析[D]. 易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4]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东沙隆起结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讨论[D]. 李洪博.中国地质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2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62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5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