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变数据挖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11:38
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地震,全球每分钟产生大量的地震数据,数据中蕴含有丰富的、各种信息,如何处理这些地震数据面临着巨大挑战。震相拾取是地震监测领域的首要工作,P波是地震波中传播最快的波,通常第一个到达地表,准确拾取P波是研究地震震源定位、地震层析成像等的关键,传统的人工拾取方法在精确度和速度上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对地球深部探测的需求,随着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信号的检测、震相拾取、P波到时检测等变得越来越容易。通常,基于传感器网络所捕获的地震信号是时变数据,但是,由于不同环境下地震时变数据存在冗余信息和噪声,现有的拾取方法存在准确度不高且受经验阈值影响较大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P波拾取的准确度,本文通过充分挖掘地震时变数据的多个特征,结合数据挖掘新算法的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P波拾取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一并概括如下:1.全面分析地震时变数据,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提取其15维特征。单一特征并不能完全表征地震时变数据,在以往的震相自动拾取方法中,采用单一特征如振幅、能量、峭度等特征来拾取震相。由于受地震时变数据噪音影响,某些单一特征方法出现高信噪比时拾取震相的精度高,低信噪比时拾取震相的...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VM 原理图
滑动窗口大小设为 10,样本 X 的分形维数如图3-1。图 3-1 样本 X 的分形维数图 3-1 中,纵坐标分别为:振幅,分形维数。横坐标均为样本点。从图可以看出样本 X的分形维数在震相到时前后急剧变化,当超过阈值 3 时即可确定震相到时。分形维数拾取 X的震相初至点是 532,X 的实际震相初至点是 525。3 STA/LTASTA/LTA 是基于能量的方法,能反映幅值的瞬时变化,广泛应用于地震震相拾取。STA为信号的短时窗平均值,LTA 为信号的长时窗平均值。在震相到时,STA 的值变化的快,反映了地震信号的幅值变化,LTA 的值变化的慢
STA/LTA 结果对比如图 3-2。图 3-2 STA/LTA 和改进的 STA/LTA 对比结果图 3-2 中,纵坐标分别为:振幅,STA/LTA 计算值,改进的 STA/LTA 计算值。横坐标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波分析与振幅比法联合拾取P波初至时间[J]. 王国富,陈俊婷,张法全,叶金才,黄桂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36)
[2]地震震相初至自动检测技术综述[J]. 王彩霞,白超英,王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3]联合小波变换与偏振分析自动拾取微地震P波到时[J]. 吴治涛,骆循,李仕雄.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1)
[4]特征函数响应特性分析及STA/LTA方法的改进[J]. 余建华,李丹丹,韩国栋.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1(07)
[5]基于分维和相关性的自动初至拾取技术及应用[J]. 陈爱萍,邹文,何光明,李亚林,杜洪,李志荣.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9(02)
[6]基于振幅和瞬时频率的震相自动识别方法[J]. 李山有,朱海燕,武东坡,宋晋东. 世界地震工程. 2006(04)
[7]基于谱图理论的流形学习算法[J]. 罗四维,赵连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6(07)
[8]区域震相初至估计[J]. 王海军,靳平,刘贵忠,王晓明. 西北地震学报. 2003(04)
[9]地震记录的广义分维及其应用[J]. 常旭,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 2002(06)
[10]利用分形维拾取地震波初至的一种改进算法[J]. 韩小俊,施泽进,李亚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01)
本文编号:3264720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VM 原理图
滑动窗口大小设为 10,样本 X 的分形维数如图3-1。图 3-1 样本 X 的分形维数图 3-1 中,纵坐标分别为:振幅,分形维数。横坐标均为样本点。从图可以看出样本 X的分形维数在震相到时前后急剧变化,当超过阈值 3 时即可确定震相到时。分形维数拾取 X的震相初至点是 532,X 的实际震相初至点是 525。3 STA/LTASTA/LTA 是基于能量的方法,能反映幅值的瞬时变化,广泛应用于地震震相拾取。STA为信号的短时窗平均值,LTA 为信号的长时窗平均值。在震相到时,STA 的值变化的快,反映了地震信号的幅值变化,LTA 的值变化的慢
STA/LTA 结果对比如图 3-2。图 3-2 STA/LTA 和改进的 STA/LTA 对比结果图 3-2 中,纵坐标分别为:振幅,STA/LTA 计算值,改进的 STA/LTA 计算值。横坐标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波分析与振幅比法联合拾取P波初至时间[J]. 王国富,陈俊婷,张法全,叶金才,黄桂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36)
[2]地震震相初至自动检测技术综述[J]. 王彩霞,白超英,王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3]联合小波变换与偏振分析自动拾取微地震P波到时[J]. 吴治涛,骆循,李仕雄.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1)
[4]特征函数响应特性分析及STA/LTA方法的改进[J]. 余建华,李丹丹,韩国栋.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1(07)
[5]基于分维和相关性的自动初至拾取技术及应用[J]. 陈爱萍,邹文,何光明,李亚林,杜洪,李志荣.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9(02)
[6]基于振幅和瞬时频率的震相自动识别方法[J]. 李山有,朱海燕,武东坡,宋晋东. 世界地震工程. 2006(04)
[7]基于谱图理论的流形学习算法[J]. 罗四维,赵连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6(07)
[8]区域震相初至估计[J]. 王海军,靳平,刘贵忠,王晓明. 西北地震学报. 2003(04)
[9]地震记录的广义分维及其应用[J]. 常旭,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 2002(06)
[10]利用分形维拾取地震波初至的一种改进算法[J]. 韩小俊,施泽进,李亚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01)
本文编号:3264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6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