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坳陷JX1-1构造发育演化及油气勘探意义
发布时间:2021-07-16 13:59
JX1-1构造发育于辽东湾坳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复杂的构造样式和发育演化过程,对油气的聚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详细表征其构造样式和各断层的展布特征,探讨其发育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表明,JX1-1构造发育于沉积盖层中,向下并未贯穿到深部基底。该构造的发育特征与对称型松弛弯曲处走滑双重构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JX1-1构造的发育起始于一系列雁行排列的T破裂、少量右阶排列的P破裂以及南北两端Y破裂的形成;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各破裂的末端发生侧向扩展,中部的T破裂与两条P破裂连接形成张性走滑弯曲;随后,走滑弯曲部位两侧的T破裂陆续通过与P破裂连接或自身的末端扩展产生一系列叠置的断片,从而形成了现今JX1-1的构造样式。JX1-1大油田的形成除与该区具有充足的油气供应外,还得益于该构造部位的很大一部分走滑位移转变为垂向位移,形成了有效的断层圈闭,为油气的大量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文章来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52(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2.1 辽东湾坳陷次级构造单元及沉积地层
2.2 郯庐断裂带及其活动历史
3 区域构造格架
4 JX1-1构造发育特征
4.1 几何学特征
4.2 运动学特征
5 讨论
5.1 JX1-1构造与典型走滑双重构造发育特征对比
5.2 JX1-1构造破裂发育类型
5.3 JX1-1构造各断层形成及演化过程
5.4 JX1-1构造发育的油气勘探意义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郯庐断裂带辽东凸起的形成与古辽中洼陷的瓦解[J]. 彭靖淞,徐长贵,吴奎,黄晓波,张如才,邓君,柳永军,余一欣. 石油学报. 2015(03)
[2]渤海海域天然气保存条件与分布特征[J]. 滕长宇,邹华耀,郝芳,王应斌,王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1)
[3]陡坡带油气藏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以渤海油田旅大6构造为例[J]. 张友,杨波,黄晓波,彭靖松,王飞龙. 海洋石油. 2014(03)
[4]裂谷盆地油气运移“中转站”模式的实践效果——以渤海油区第三系为例[J]. 邓运华. 石油学报. 2012(01)
[5]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J]. 汤良杰,陈绪云,周心怀,万桂梅,金文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6]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J]. 邹华耀,周心怀,鲍晓欢,刘建章,滕长宇,庄新兵. 石油学报. 2010(06)
[7]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J]. 陈书平,吕丁友,王应斌,杨先范. 石油学报. 2010(06)
[8]从航空重力看郯庐断裂系(渤海)及其围区构造几何学特征[J]. 李文勇,周坚鑫,熊盛青,郭志宏,徐剑春,周锡华,安战锋,李冰,罗锋. 地球学报. 2010(04)
[9]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 李三忠,索艳慧,戴黎明,刘丽萍,金宠,刘鑫,郝天珧,周立宏,刘保华,周均太,焦倩. 地学前缘. 2010(04)
[10]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J]. 李西双,赵月霞,刘保华,刘晨光,裴彦良,韩国忠,华清峰. 科学通报. 2010(08)
本文编号:3287147
【文章来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52(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2.1 辽东湾坳陷次级构造单元及沉积地层
2.2 郯庐断裂带及其活动历史
3 区域构造格架
4 JX1-1构造发育特征
4.1 几何学特征
4.2 运动学特征
5 讨论
5.1 JX1-1构造与典型走滑双重构造发育特征对比
5.2 JX1-1构造破裂发育类型
5.3 JX1-1构造各断层形成及演化过程
5.4 JX1-1构造发育的油气勘探意义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郯庐断裂带辽东凸起的形成与古辽中洼陷的瓦解[J]. 彭靖淞,徐长贵,吴奎,黄晓波,张如才,邓君,柳永军,余一欣. 石油学报. 2015(03)
[2]渤海海域天然气保存条件与分布特征[J]. 滕长宇,邹华耀,郝芳,王应斌,王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1)
[3]陡坡带油气藏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以渤海油田旅大6构造为例[J]. 张友,杨波,黄晓波,彭靖松,王飞龙. 海洋石油. 2014(03)
[4]裂谷盆地油气运移“中转站”模式的实践效果——以渤海油区第三系为例[J]. 邓运华. 石油学报. 2012(01)
[5]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J]. 汤良杰,陈绪云,周心怀,万桂梅,金文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6]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J]. 邹华耀,周心怀,鲍晓欢,刘建章,滕长宇,庄新兵. 石油学报. 2010(06)
[7]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J]. 陈书平,吕丁友,王应斌,杨先范. 石油学报. 2010(06)
[8]从航空重力看郯庐断裂系(渤海)及其围区构造几何学特征[J]. 李文勇,周坚鑫,熊盛青,郭志宏,徐剑春,周锡华,安战锋,李冰,罗锋. 地球学报. 2010(04)
[9]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 李三忠,索艳慧,戴黎明,刘丽萍,金宠,刘鑫,郝天珧,周立宏,刘保华,周均太,焦倩. 地学前缘. 2010(04)
[10]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J]. 李西双,赵月霞,刘保华,刘晨光,裴彦良,韩国忠,华清峰. 科学通报. 2010(08)
本文编号:3287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8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