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页岩孔隙表征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21-08-01 17:09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多套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其中上古生界山西组泥页岩分布广泛、累积厚度大,是我国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层位之一。本文以钻井岩心为基础,通过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页岩孔隙形貌特征进行了直观定性观察,并借助图像定量识别技术、N2吸附、CO2吸附、高压压汞以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对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定量表征,综合以上多种孔隙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页岩岩相划分结果,实现了不同岩相页岩全尺度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并根据分形模型阐述了页岩不同尺度孔隙分形特征,确定了研究区页岩优势孔隙划分标准,优选了研究区最为有利的岩相类型;查明了页岩不同尺度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并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页岩孔隙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页岩孔隙主要发育5种类型:粘土矿物层间孔、粒内孔、粒间孔、有机质孔以及微裂缝,其中粘土矿物层间孔最为发育,有机质孔相对海相页岩欠发育;页岩全孔径分布呈多峰态,主要孔径分布范围为0.450.65nm、0.750.95nm、35nm、105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页岩孔隙表征及控制因素


技术路线图

泥页岩,山西组,分布特征,东西向


3 页岩发育特征3 页岩发育特征3.1 页岩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地层岩性复杂多样,以砂岩、泥页岩和煤层为主,岩性互层比较频繁,泥页岩单层厚度小,但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底部煤层和碳质泥岩发育,并多与灰白色含砾粗砂岩、浅灰色细砂岩互层,泥岩多呈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厚度最小约 22.5m,最大可达 113.5m,平均 65.4m,泥页岩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 30.2~96.8%,平均约 63.5%,泥页岩横向上连续性较好,整体发育较广,在整个盆地发育相对稳定,除北部伊盟隆起以外,页岩厚度均大于 30 米,伊陕斜坡带的乌审旗-神木-府谷一线以南页岩厚度均在 40 米以上,整体上,由北至南泥页岩厚度逐渐增厚(图 3-1,图 3-2)。

山西组,页岩,分布特征,泥页岩


平均约 63.5%,泥页岩横向上连续性较好,整体发育较广,在整个盆地发育相对稳定,除北部伊盟隆起以外,页岩厚度均大于 30 米,伊陕斜坡带的乌审旗-神木-府谷一线以南页岩厚度均在 40 米以上,整体上,由北至南泥页岩厚度逐渐增厚(图 3-1,图 3-2)。图 3-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泥页岩东西向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及“三元”耦合控制作用[J]. 葛岩,万欢,黄志龙,潘新志,仲米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8(05)
[2]基于热模拟实验的泥页岩黏土矿物演化及成岩阶段划分[J]. 王飞腾,郭少斌,毛文静,彭艳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2)
[3]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J]. 刘文平,张成林,高贵冬,罗超,吴伟,石学文,张鉴,李武广,邓晓航,胡晓华.  石油学报. 2017(02)
[4]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形成与演化的热模拟实验[J]. 马中良,郑伦举,徐旭辉,鲍芳,余晓露.  石油学报. 2017(01)
[5]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J]. 孙寅森,郭少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01)
[6]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定性及定量表征[J]. 孙寅森,郭少斌.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7)
[7]渝东南牛蹄塘组与龙马溪组高演化海相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特征对比研究[J]. 杨潇,姜振学,宋岩,黄何鑫,唐相路,纪文明,李卓,王朋飞,陈磊.  高校地质学报. 2016(02)
[8]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J]. 姜振学,唐相路,李卓,黄何鑫,杨佩佩,杨潇,李卫兵,郝进.  地学前缘. 2016(02)
[9]高过成熟页岩储层演化特征与成因[J]. 李新景,陈更生,陈志勇,王兰生,王玉满,董大忠,吕宗刚,吕维宁,王淑芳,黄金亮,张晨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3)
[10]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定性-定量综合表征:以上扬子海相龙马溪组为例[J]. 朱炎铭,王阳,陈尚斌,张寒,付常青.  地学前缘. 2016(01)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页岩气资源地质风险分析与定量评价[D]. 王义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运聚特征[D]. 米敬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及天然气勘探前景[D]. 孙寅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2]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D]. 蒲泊伶.中国石油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1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1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