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湖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发布时间:2021-08-02 08:17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采用P波初动资料反演应力场而略去计算震源机制的中间步骤,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区小震P波数据对应力场方向进行限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分布特点为逆断型和不确定型;P轴倾角近水平,方位具有一定的分区性,总体上呈NWW-SEE向;T轴倾角偏高,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统一性相对较差;湖南地区整体上受NWW向的挤压应力,对该区的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控制,这或许也是该区地震多发生于郴州、娄邵、湘西州所构成的NW向空间条带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地区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推挤作用,其次才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西面虽受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的水平碰撞,但由于碰撞主要引起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同时又受到云贵高原的阻隔,其影响至本区已大为减弱.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11)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湖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研究区震中和活动断层分布

地震震级,震源,地壳,模型


图1 研究区震中和活动断层分布本文求取P波方位角及离源角所用的速度模型相关数据见表1,采用的是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在研究区的平均速度(与湖南区域地壳速度模型差异不大).

地震分布,初动,方位,岳阳


从图3—图5中可见,本文得到的湘东区域应力场结果具有分区性:长沙东部、西部和株洲北部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表现为逆断层,走向主导为NE和NNE向,与控制该区的主断层走向基本相同,长沙中部和岳阳西南部地区为不确定型和走滑型,岳阳东部小部分地区(岳阳县)以正断层为主,株洲南部和岳阳东北、东南部因地震资料不足未得到相应的应力场结果;长沙地区、株洲北部及二者与江西交界处P轴方位具有NWW-近EW-NEE逆时针旋转的特点,倾角接近水平,说明了挤压逆断层的性质,T轴主导方位为NE和NEE向,倾角比较大,与之前的应力场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宾清,龚玉红,2003;张慧,2008;柏道远等,2009);长沙中部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可能与该区动力机制及构造体制和变形特征的复杂性有关(吴能杰等,2017);岳阳地区P轴主导方位为NEE和近EW向,倾角接近垂直,T轴方向主要为近NS向,倾角接近水平,这与陈益明(1991)计算获取的该区主压应力的优势分布接近EW,而主张应力接近NS,P、T轴均水平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文应力场计算分区更为精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图4 T轴方位及矛盾比(MDB)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确定[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2)
[2]基于DEM的少震、弱震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分析——以湖南省茶陵—永兴盆地为例[J]. 肖本夫,肖和平,祁玉萍,敬少群,李凤.  华南地震. 2019(02)
[3]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特征[J]. 祁玉萍,龙锋,肖本夫,路茜,江鹏.  地球学报. 2018(05)
[4]长沙—湘潭一带第四纪断裂体系及形成背景探讨[J]. 吴能杰,柏道远,李彬,杨少辉,钟响,曹顺红.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7(04)
[5]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J]. 祁玉萍,张致伟,龙锋,肖本夫,梁明剑,路茜,江鹏.  地震地质. 2018(02)
[6]湖南长沙井动水位对远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 沈平,敬少群,姚海东,田优平,于萍,童敏.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1)
[7]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J]. 赵凌强,詹艳,周本刚,孙翔宇,陈小斌,杨皓.  地震地质. 2018(01)
[8]湖南省数字化井水位对尼泊尔M 8.1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 沈平,敬少群.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5)
[9]湘西花垣—茶洞断裂的活动期次与运动特征[J]. 杨阳,李瑞雪,高伟利,薛长军,苗强军.  地质学刊. 2016(04)
[10]长江经济带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动力学环境分析[J]. 曹海波,范桃园.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川东南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与雪峰山西段的构造关系探讨[D]. 贾小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湘东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研究[D]. 李金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硕士论文
[1]近震P波震相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 田优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5
[2]张家界地区层状地貌研究[D]. 平亚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株洲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区划研究[D]. 张慧.中南大学 2008
[4]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沈得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7



本文编号:3317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17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