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其空间形态表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14:41
随着岩土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围岩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复杂性也随之加大,使得许多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无相应的规范进行稳定性控制,工程岩体稳定性的评价也越来越复杂。岩土工程的稳定性评价贯穿着岩土工程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评价如施工过程中开挖和支护方稳定性案的制定等,对于工程的设计规划和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岩土工程的评价可分为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但这两个层面均不能直观地表现出岩土工程整体结构内部的稳定性即岩土工程结构内部损伤的空间分布。本文基于破坏接近度的概念,建立了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岩土工程数值软件FLAC3D编写出相应的分析程序,结合实际工程算例验证其合理性。同时结合Matlab图形处理原理对岩体安全系数云图对进行了辨识和提取,实现三维空间表征。本文主要完成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基于Griffith强度准则的破坏接近度函数,通过理论推导和算例模拟结果表明,破坏接近度除了可以给出塑性屈服区外,还可以表示出塑性区之外的区域接近于塑性屈服的程度,直观地表现出围岩整体的安全度,预测围岩塑性...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岩石内置裂纹扩展试样模型
如图 2.5 和图 2.6 所示。需要说明,图2.5 和图 2.6 为一一对应关系。(a-1) Step 2000 (b-1) Step 4000 (c-1) Step 6000
(d-2) Step 7000 (e-2) Step 8000 (f-2) Step 10000图 2.6 岩石内置裂纹扩展三轴试样破坏接近度云图g.2.6 The yield approach index of the rock triaxial specimen with built-in crack propagation2 边坡围岩破坏接近度分析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在岩土工程领域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本节主要通过破坏度和单元塑性区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来初步探讨破坏安全度在边坡稳定性评的应用。选用模型:内含软弱层的岩质边坡,边坡净高 6.0m,模型尺寸为×8m×9m,模型单元采用四面体单元,单元数为 261080,节点数为 46100,模型如图 2.7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变理论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失稳判据中的应用[J]. 董建华,张林,徐远飞,陈建叶,刘玉琨.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7(04)
[2]基于结构面综合指标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应用[J]. 雷光伟,杨春和,王贵宾,魏翔,陈世万,霍亮. 岩土力学. 2017(08)
[3]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的节理岩体强度及变形参数随机分析[J]. 程爱平,肖术,许梦国,王平,刘艳章. 岩土力学. 2017(01)
[4]Determin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J]. Lianyang Zh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6(03)
[5]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 崔光耀,王道远,倪嵩陟,朱长安,袁金秀,周济民.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2)
[6]十字岩柱法隧道开挖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 刘泉声,雷广峰,肖龙鸽,王俊涛,张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5)
[7]跨断层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J]. 徐前卫,程盼盼,朱合华,丁文其,李元海,王婉婷,罗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3)
[8]公路隧道开挖问题的复变函数解及应用[J]. 邓涛,魏雯,关振长,缪圆冰. 中国公路学报. 2015(10)
[9]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非均质土坡失稳判据分析[J]. 史俊涛,孔思丽,贺俊,黄春晖.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5)
[10]BP人工神经网络在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J]. 郭少文,赵其华,张群,吴建川. 人民黄河. 2015(01)
博士论文
[1]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 张永杰.湖南大学 2010
[2]基于破坏接近度的岩石工程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D]. 张传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6
[3]隧道结构失稳及判据研究[D]. 陈先国.西南交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岩体裂隙结构量化及其三维形态表征研究[D]. 王占棋.合肥工业大学 2017
[2]基于节理几何参数不确定性的边坡稳定性和可靠度研究[D]. 曲广琇.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17747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岩石内置裂纹扩展试样模型
如图 2.5 和图 2.6 所示。需要说明,图2.5 和图 2.6 为一一对应关系。(a-1) Step 2000 (b-1) Step 4000 (c-1) Step 6000
(d-2) Step 7000 (e-2) Step 8000 (f-2) Step 10000图 2.6 岩石内置裂纹扩展三轴试样破坏接近度云图g.2.6 The yield approach index of the rock triaxial specimen with built-in crack propagation2 边坡围岩破坏接近度分析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在岩土工程领域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本节主要通过破坏度和单元塑性区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来初步探讨破坏安全度在边坡稳定性评的应用。选用模型:内含软弱层的岩质边坡,边坡净高 6.0m,模型尺寸为×8m×9m,模型单元采用四面体单元,单元数为 261080,节点数为 46100,模型如图 2.7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变理论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失稳判据中的应用[J]. 董建华,张林,徐远飞,陈建叶,刘玉琨.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7(04)
[2]基于结构面综合指标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应用[J]. 雷光伟,杨春和,王贵宾,魏翔,陈世万,霍亮. 岩土力学. 2017(08)
[3]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的节理岩体强度及变形参数随机分析[J]. 程爱平,肖术,许梦国,王平,刘艳章. 岩土力学. 2017(01)
[4]Determin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J]. Lianyang Zh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6(03)
[5]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 崔光耀,王道远,倪嵩陟,朱长安,袁金秀,周济民.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2)
[6]十字岩柱法隧道开挖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 刘泉声,雷广峰,肖龙鸽,王俊涛,张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5)
[7]跨断层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J]. 徐前卫,程盼盼,朱合华,丁文其,李元海,王婉婷,罗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3)
[8]公路隧道开挖问题的复变函数解及应用[J]. 邓涛,魏雯,关振长,缪圆冰. 中国公路学报. 2015(10)
[9]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非均质土坡失稳判据分析[J]. 史俊涛,孔思丽,贺俊,黄春晖.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5)
[10]BP人工神经网络在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J]. 郭少文,赵其华,张群,吴建川. 人民黄河. 2015(01)
博士论文
[1]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 张永杰.湖南大学 2010
[2]基于破坏接近度的岩石工程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D]. 张传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6
[3]隧道结构失稳及判据研究[D]. 陈先国.西南交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岩体裂隙结构量化及其三维形态表征研究[D]. 王占棋.合肥工业大学 2017
[2]基于节理几何参数不确定性的边坡稳定性和可靠度研究[D]. 曲广琇.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17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1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