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震前地表重力变化向邻近空间高度的解析延拓
发布时间:2021-08-05 16:18
以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使用重力场向上解析延拓算法计算邻近空间中可能与孕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以探讨未来邻近空间无人重力测量技术在地震监测应用中的观测精度需求。结果表明,地面上约为70μGal的重力变化在20 km处衰减为18μGal。
【文章来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九寨沟地震震中附近区域构造特征及历史强震
在2017-06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重力观测技术部的专家根据观测到的重力场变化对九寨沟7.0级地震进行了较好的年度预测[7],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绘制了九寨沟地震震前重力变化图(图2、3),图中黑点为流动重力观测点。图3 九寨沟地震震前2016-10~2017-04重力变化
图2 四川地区测点分布及九寨沟地震震前1~3 a尺度重力场变化图2(a)为1 a尺度流动重力变化(2014-04~2015-04),图2(b)为2 a尺度流动重力变化(2014-04~2016-04),图2(c)为3 a尺度流动重力变化(2014-04~2017-04)。从图2(a)中可以看出,重力场变化自西向东呈现明显的由负到正的变化趋势,且正负变化的分界线明显分布于柴达木块体、祁连块体等活动块体的边界处;在图2(b)中,重力变化展现出与1 a尺度相似的变化趋势,但负变化数值明显增大,由70 μGal增大到100 μGal;图2(c)中的重力场仍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变化梯度零值线弯折现象更为明显。通过1~3 a尺度的图像分析可以看出,重力变化有较好的继承性,随着时间的积累,各时段重力变化基本维持自西向东、由负到正的趋势变化,且特征逐渐明显。图3为九寨沟地震发震前最新一期的重力变化图像,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重力变化由之前的负变化转为正变化,打破了3 a来的累积趋势,可认为是该区域地震发生危险性增强的信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性质及发震构造初步分析[J]. 谢祖军,郑勇,姚华建,房立华,张勇,刘成利,王毛毛,单斌,张会平,任俊杰,季灵运,宋美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1)
[2]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J]. 祝意青,梁伟锋,赵云峰,刘芳,隗寿春,徐云马.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0)
[3]局部重力异常向上延拓的实用算法[J]. 邱耀东,聂琳娟,张兵兵. 测绘科学. 2017(04)
[4]川滇地区2010~2013年重力变化及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J]. 胡敏章,李辉,刘子维,郝洪涛,王青华,郑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4)
[5]利用余弦变换计算重力异常的向上延拓[J]. 张凤旭,姜正奎,张凤琴,杨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1)
[6]地面重力时空变化向卫星高度的解析延拓[J]. 王丹,李辉,申重阳,范春波,杨光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02)
[7]用样条函数法求重力异常二阶垂向导数和向上延拓计算[J]. 汪炳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6(03)
本文编号:3324068
【文章来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九寨沟地震震中附近区域构造特征及历史强震
在2017-06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重力观测技术部的专家根据观测到的重力场变化对九寨沟7.0级地震进行了较好的年度预测[7],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绘制了九寨沟地震震前重力变化图(图2、3),图中黑点为流动重力观测点。图3 九寨沟地震震前2016-10~2017-04重力变化
图2 四川地区测点分布及九寨沟地震震前1~3 a尺度重力场变化图2(a)为1 a尺度流动重力变化(2014-04~2015-04),图2(b)为2 a尺度流动重力变化(2014-04~2016-04),图2(c)为3 a尺度流动重力变化(2014-04~2017-04)。从图2(a)中可以看出,重力场变化自西向东呈现明显的由负到正的变化趋势,且正负变化的分界线明显分布于柴达木块体、祁连块体等活动块体的边界处;在图2(b)中,重力变化展现出与1 a尺度相似的变化趋势,但负变化数值明显增大,由70 μGal增大到100 μGal;图2(c)中的重力场仍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变化梯度零值线弯折现象更为明显。通过1~3 a尺度的图像分析可以看出,重力变化有较好的继承性,随着时间的积累,各时段重力变化基本维持自西向东、由负到正的趋势变化,且特征逐渐明显。图3为九寨沟地震发震前最新一期的重力变化图像,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重力变化由之前的负变化转为正变化,打破了3 a来的累积趋势,可认为是该区域地震发生危险性增强的信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性质及发震构造初步分析[J]. 谢祖军,郑勇,姚华建,房立华,张勇,刘成利,王毛毛,单斌,张会平,任俊杰,季灵运,宋美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1)
[2]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J]. 祝意青,梁伟锋,赵云峰,刘芳,隗寿春,徐云马.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0)
[3]局部重力异常向上延拓的实用算法[J]. 邱耀东,聂琳娟,张兵兵. 测绘科学. 2017(04)
[4]川滇地区2010~2013年重力变化及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J]. 胡敏章,李辉,刘子维,郝洪涛,王青华,郑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4)
[5]利用余弦变换计算重力异常的向上延拓[J]. 张凤旭,姜正奎,张凤琴,杨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1)
[6]地面重力时空变化向卫星高度的解析延拓[J]. 王丹,李辉,申重阳,范春波,杨光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02)
[7]用样条函数法求重力异常二阶垂向导数和向上延拓计算[J]. 汪炳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6(03)
本文编号:3324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2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