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地区铀矿床晶质铀矿及其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22:53
丹凤地区的光石沟伟晶岩型铀矿床和陈家庄伟晶岩型铀矿床均是我国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矿床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东段,蔡川断裂与商-丹断裂间的夹持区。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之上,重点对铀矿床产铀岩体内的晶质铀矿及与之共生的放射性蚀变晕圈、寄主矿物(黑云母、长石)展开工作,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和化学成分测试等系统的矿物学工作,并据此初步分析了该区蚀变晕圈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本文通过对丹凤的光石沟花岗和陈家庄伟晶岩型铀矿床内的晶质铀矿、蚀变晕圈、寄主矿物(长石和黑云母)的矿物学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光石沟铀矿床内赋存晶质铀矿最多的位置是早期石英内,并且能较好的的保存晶质铀矿,产铀岩体内晶质铀矿晶体普遍比较大,最大粒径达1500μm;陈家庄铀矿床内赋存晶质铀矿最多的位置是黑云母内,产铀岩体普遍含有较多的大颗粒晶质铀矿,粒径最大达500μm。(2)光石沟产铀岩体的晶质铀矿偏向成岩后期与石英共生组合;陈家庄产铀岩体的晶质铀矿偏向成岩前期与黑云母共生组合。(3)光石沟产铀岩体内晶质铀矿蚀变晕圈成分比较复杂,矿物成分较多,有绿泥石、黄铁矿、赤铁矿、...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放射性蚀变晕圈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放射性矿物及其蚀变晕圈内部结构
1.2.2 蚀变晕圈形成的机制研究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成矿年龄
3.2 陈家庄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特征
3.2.6 成矿年龄
4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2 Α径迹蚀刻
4.3 样品的测试方法
5 晶质铀矿及放射性蚀变晕圈的特征
5.1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5.1.1 晶质铀矿特征
5.1.2 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
5.2 陈家庄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5.2.1 晶质铀矿特征
5.2.2 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
5.3 放射性蚀变晕圈成因探讨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秦岭早古生代宽坪岩体两期花岗质岩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王江波,秦江锋,胡鹏,张良,赵友东,张泽中. 地质论评. 2018(01)
[2]陕西小花岔铀矿床岩浆演化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制约[J]. 刘刚,刘家军,袁峰,张帅,沙亚洲,张宏远,王功文. 现代地质. 2017(05)
[3]北秦岭光石沟铀矿区花岗岩、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J]. 袁峰,刘家军,吕古贤,沙亚洲,张帅,翟德高,王功文,张宏远,刘刚,杨尚松,王菊婵,仁王瑞. 地学前缘. 2017(06)
[4]商丹地区光石沟—陈家庄伟晶岩型铀矿区矿床类型及特征差异[J]. 冯张生,程德进,陈金录,王兆泉,张夏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5]北秦岭光石沟伟晶岩型铀矿床相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陈佑纬,胡瑞忠,毕献武,董少花,冯张生. 矿物学报. 2015(S1)
[6]东秦岭丹凤地区黄龙庙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赵如意,李卫红,姜常义,王江波,汪邦耀,惠争卜. 地质论评. 2014(05)
[7]商南光石沟铀矿床花岗岩、伟晶岩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内涵[J]. 朱富社,杨安林,卞利. 地下水. 2014(04)
[8]陕西丹凤地区含铀花岗伟晶岩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赵如意,李卫红,姜常义,王江波,汪邦耀,惠争卜. 矿物学报. 2013(S2)
[9]陕西省丹凤地区花岗伟晶岩型铀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 冯张生,张夏涛,焦金荣,王兆泉,王强,王菊婵. 西北地质. 2013(02)
[10]光石沟铀矿床晶质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定年研究[J]. 郭国林,张展适,刘晓东,冯张生,赖冬蓉,周文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博士论文
[1]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地壳演化意义[D]. 秦拯纬.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北秦岭地体东段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D]. 刘丙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电子探针定年技术在铀及含铀矿物测年中的开发与研究[D]. 葛祥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3
[4]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D]. 雷敏.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北秦岭丹凤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李桐.西北大学 2017
[2]陕西小花岔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D]. 刘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3]丹凤地区伟晶岩型铀矿矿床特征及成因[D]. 孟雷.东华理工大学 2016
[4]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矿物学特征[D]. 刘静.东华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30832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放射性蚀变晕圈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放射性矿物及其蚀变晕圈内部结构
1.2.2 蚀变晕圈形成的机制研究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成矿年龄
3.2 陈家庄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特征
3.2.6 成矿年龄
4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2 Α径迹蚀刻
4.3 样品的测试方法
5 晶质铀矿及放射性蚀变晕圈的特征
5.1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5.1.1 晶质铀矿特征
5.1.2 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
5.2 陈家庄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5.2.1 晶质铀矿特征
5.2.2 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
5.3 放射性蚀变晕圈成因探讨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秦岭早古生代宽坪岩体两期花岗质岩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王江波,秦江锋,胡鹏,张良,赵友东,张泽中. 地质论评. 2018(01)
[2]陕西小花岔铀矿床岩浆演化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制约[J]. 刘刚,刘家军,袁峰,张帅,沙亚洲,张宏远,王功文. 现代地质. 2017(05)
[3]北秦岭光石沟铀矿区花岗岩、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J]. 袁峰,刘家军,吕古贤,沙亚洲,张帅,翟德高,王功文,张宏远,刘刚,杨尚松,王菊婵,仁王瑞. 地学前缘. 2017(06)
[4]商丹地区光石沟—陈家庄伟晶岩型铀矿区矿床类型及特征差异[J]. 冯张生,程德进,陈金录,王兆泉,张夏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5]北秦岭光石沟伟晶岩型铀矿床相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陈佑纬,胡瑞忠,毕献武,董少花,冯张生. 矿物学报. 2015(S1)
[6]东秦岭丹凤地区黄龙庙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赵如意,李卫红,姜常义,王江波,汪邦耀,惠争卜. 地质论评. 2014(05)
[7]商南光石沟铀矿床花岗岩、伟晶岩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内涵[J]. 朱富社,杨安林,卞利. 地下水. 2014(04)
[8]陕西丹凤地区含铀花岗伟晶岩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赵如意,李卫红,姜常义,王江波,汪邦耀,惠争卜. 矿物学报. 2013(S2)
[9]陕西省丹凤地区花岗伟晶岩型铀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 冯张生,张夏涛,焦金荣,王兆泉,王强,王菊婵. 西北地质. 2013(02)
[10]光石沟铀矿床晶质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定年研究[J]. 郭国林,张展适,刘晓东,冯张生,赖冬蓉,周文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博士论文
[1]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地壳演化意义[D]. 秦拯纬.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北秦岭地体东段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D]. 刘丙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电子探针定年技术在铀及含铀矿物测年中的开发与研究[D]. 葛祥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3
[4]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D]. 雷敏.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北秦岭丹凤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李桐.西北大学 2017
[2]陕西小花岔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D]. 刘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3]丹凤地区伟晶岩型铀矿矿床特征及成因[D]. 孟雷.东华理工大学 2016
[4]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矿物学特征[D]. 刘静.东华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30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3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