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地震b值及应力场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13 22:44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描,得到了该区域沿海沟走向不同区域及不同深度的b值分布,进而调查与分析其应力状态及地球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俯冲区域的b值分布具有4个共同特征:1)地壳范围内的高b值特征,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2)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耦合强烈的区域b值较低,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高;3)弧前区域b值较高,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4)海沟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软流层接触的区域b值较高,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低.上述这些b值分布结果及其剪切应力分布,是能够与俯冲带的地球动力学结构与特征相关联的.我们也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在浅部区域(0~40km深度范围),勘察加地区的剪切应力相对于北日本地区和千岛地区更低;在更深的区域(40~80km深度范围),千岛地区弧前区域的剪切应力较低.由本文俯冲带区域力平衡估算得到的俯冲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大小能够解释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不同接触界面上的b值大小及...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4)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区域R2、R4和R6纵剖面b值和Mc值分布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地区Mc值空间分布
由于沿日本-千岛-勘察加海沟走向俯冲角度不同,因此为了调查这些不同俯冲角度的俯冲带(见图1中的R1—R7区)的b值分布,我们将R1—R7等7个小区域内的地震数据投影到各自的纵剖面(垂直剖面)上,再进行b值扫描,得到各个区域内的b值纵剖面分布图.根据图2各个区域所展示的震级-时间分布特征,我们使用的数据为1995—2015年时间段内3级以上地震数据.区域R2、R4和R6分别代表了研究区3种不同的俯冲带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特征,因此我们以这三个区域为例,分析了俯冲带区域的b值分布特征.图5显示了这三个区域内地震位置的纵剖面投影;图中坐标原点为板块边界海沟处,三个区域均显示发生在岩石层70km以内的地震最为密集,其他四个区域的地震分布也是类似特征.在R2区域的海沟附近地区,地表至20km深度处的俯冲角度约为10°,随着深度增大,60km至400km处俯冲角度约为30°(图5a).我们观察到该剖面坐标原点左侧的400~500km处地震分布较为密集,这是因为鄂霍次克微板块西部南端俯冲到欧亚板块的下方,导致了许多俯冲地震;其最大震源深度为60km.
本文编号:3341259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4)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区域R2、R4和R6纵剖面b值和Mc值分布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地区Mc值空间分布
由于沿日本-千岛-勘察加海沟走向俯冲角度不同,因此为了调查这些不同俯冲角度的俯冲带(见图1中的R1—R7区)的b值分布,我们将R1—R7等7个小区域内的地震数据投影到各自的纵剖面(垂直剖面)上,再进行b值扫描,得到各个区域内的b值纵剖面分布图.根据图2各个区域所展示的震级-时间分布特征,我们使用的数据为1995—2015年时间段内3级以上地震数据.区域R2、R4和R6分别代表了研究区3种不同的俯冲带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特征,因此我们以这三个区域为例,分析了俯冲带区域的b值分布特征.图5显示了这三个区域内地震位置的纵剖面投影;图中坐标原点为板块边界海沟处,三个区域均显示发生在岩石层70km以内的地震最为密集,其他四个区域的地震分布也是类似特征.在R2区域的海沟附近地区,地表至20km深度处的俯冲角度约为10°,随着深度增大,60km至400km处俯冲角度约为30°(图5a).我们观察到该剖面坐标原点左侧的400~500km处地震分布较为密集,这是因为鄂霍次克微板块西部南端俯冲到欧亚板块的下方,导致了许多俯冲地震;其最大震源深度为60km.
本文编号:3341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4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