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永寿—陇县地区平凉组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9:15

  本文关键词:永寿—陇县地区平凉组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永寿-陇县地区晚奥陶世平凉组藻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实地踏勘、L井的钻井岩心观察,并对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研究区藻礁的发育层位、规模及分布范围。并对典型剖面藻礁进行了的详细研究,明确了含礁地层的造礁生物、附礁生物及岩石组成,分析了藻礁沉积微相及其发育演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永寿-陇县地区平凉组藻礁发育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区藻礁的成礁模式。在对永寿好ud河剖面和陇县龙门洞剖面实地踏勘以及对L井相关钻井、测井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认为造礁生物主要是藻类、珊瑚、层孔虫等;附礁生物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海百合、三叶虫、牙形石等。组成藻礁的岩石类型有藻类骨架岩、藻类障积岩、藻类粘结岩、内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藻屑灰岩。藻礁的沉积微相主要划分为礁基、礁核、礁盖,仅在永寿好ud河剖面可以划分出礁翼微相。永寿-陇县地区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台地边缘斜坡相、深水盆地相,研究区的藻礁即发育在台地边缘礁滩相中。控制研究区藻礁发育的因素有构造活动、海水性质、相对海平面变化、古纬度、造礁生物以及水动力条件,并总结了藻礁的成礁模式。
【关键词】:永寿-陇县 平凉组 藻礁 沉积微相 成礁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8
  • 1.2.1 生物礁的研究现状7-8
  • 1.2.2 碳酸盐岩微相研究现状8
  • 1.3 存在问题8-9
  • 1.4 主要研究内容9
  •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9-11
  • 1.6 主要研究成果11-12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12-16
  • 2.1 区域构造背景12
  • 2.2 区域地质演化12-14
  • 2.3 平凉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14-16
  • 第三章 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16-22
  • 3.1 平凉组岩石地层单位及特征16-18
  • 3.1.1 平凉组上段16-17
  • 3.1.2 平凉组下段17-18
  • 3.2 生物组合特征18-19
  • 3.3 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单位对比19
  • 3.4 层序地层特征19-22
  • 第四章 藻礁发育特征22-32
  • 4.1 生物礁的定义22
  • 4.2 生物礁的识别22-24
  • 4.2.1 露头上的识别22-23
  • 4.2.2 岩心上的识别23-24
  • 4.3 生物礁的分类24
  • 4.4 藻礁地层的生物组成24-25
  • 4.4.1 造礁生物24-25
  • 4.4.2 附礁生物25
  • 4.5 重点剖面藻礁生物特征25-32
  • 4.5.1 永寿好ud河藻礁25-28
  • 4.5.2 陇县龙门洞藻礁28
  • 4.5.3 L井藻礁28-32
  • 第五章 沉积相及藻礁微相特征32-40
  • 5.1 沉积相特征33-35
  • 5.1.1 开阔台地相33
  • 5.1.2 台地边缘浅滩相33-34
  • 5.1.3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34
  • 5.1.4 台地边缘斜坡相34
  • 5.1.5 深水盆地相34-35
  • 5.2 晚奥陶世平凉期沉积模式35-36
  • 5.3 藻礁微相及其发育演化36-40
  • 5.3.1 永寿好峙河剖面藻礁微相36-38
  • 5.3.2 陇县龙门洞剖面藻礁微相38
  • 5.3.3 L井藻礁微相38-40
  • 第六章 藻礁发育的控制因素及成礁模式40-51
  • 6.1 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控制因素40-49
  • 6.1.1 构造活动40-41
  • 6.1.2 沉积环境因素41-49
  • 6.2 成礁模式49-51
  • 结论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58
  • 图版Ⅰ58-59
  • 图版Ⅱ59-60
  • 图版Ⅲ60-61
  • 图版Ⅳ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沛民;张秀梅;张沛东;田涛;王云中;;人工藻礁设计与投放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7年05期

2 殷德伟;张月娥;黄和平;;桂林地区上泥盆统藻礁[J];中国区域地质;1990年04期

3 田涛;张秀梅;张沛东;杨宝清;陈勇;;防海胆食害藻礁的设计及实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巩恩普;董旭明;张永利;关长庆;孙宝亮;;贵州南部石炭纪叶状藻礁古生态学特征[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5 殷德伟,张月娥,黄和平;广西弗拉斯期葵盘石——藻礁的发现[J];广西地质;1990年03期

6 彭阳,乔秀夫;徐州贾汪地区中—上寒武统藻礁、风暴层与海平面变化[J];地质论评;1999年02期

7 李金梅;巩恩普;孙宝亮;关长庆;张永利;;黔南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成岩作用[J];世界地质;2009年01期

8 柳祖汉,杨孟达,杨荣丰;湖南新屋场二叠纪海绵-藻礁[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涛;张秀梅;张沛东;杨宝清;陈勇;;防海胆食害藻礁的设计及实验研究[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越;穆西南;袁金良;张俊明;梁宗伟;;山东中寒武世钙藻礁的层位拟定[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沛民 张秀梅;国外人工藻礁的研究进展[N];中国渔业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雯宁;永寿—陇县地区平凉组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2 于沛民;人工藻礁的选型与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永寿—陇县地区平凉组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5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