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辽宁岫岩“河磨玉”成因及锆石U-Pb年龄

发布时间:2021-08-25 07:27
  辽宁岫岩地区的和田玉有原生矿与次生矿两种类型,分别称为“老玉”和“河磨玉”。“老玉”主要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沟头的山坡和山顶上,“河磨玉”主要分布于细玉沟沟谷及白沙河河谷底部和两岸阶地中。从产出位置推断,“河磨玉”是由出露地表的“老玉”风化破碎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前人已经对“老玉”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但对“河磨玉”的的研究较少,“河磨玉”的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形成年龄等并不清楚,与“老玉”是否一致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河磨玉”的岩相学特征、全岩主微量特征、氢氧同位素组成、成矿流体来源、形成年龄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河磨玉”是否来源于“老玉”。研究结果显示:1)“河磨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墨绿色“河磨玉”的主要组成为阳起石),次要矿物有透辉石、磷灰石、绿泥石、绿帘石、石英、榍石、锆石、磁铁矿、菱锌矿等。“河磨玉”中常见透闪石交代透闪石、透辉石,绿泥石蚀变成透闪石的现象,且蚀变和杂质浸染现象十分严重,可能与“河磨玉”在破碎、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遭受的风化作用有关。2)浅绿色→黄白色→灰黑色→墨绿色“河磨玉”的Fe含量逐渐增加,Fe含量是影响“河磨玉”颜色的重...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辽宁岫岩“河磨玉”成因及锆石U-Pb年龄


世界上和田玉的分布(改自HarlowandSorensen,2005)

硫同位素,变质岩,混合花岗岩,含量范围


引言位素含量为-0.4~+0.4,变粒岩、角闪片岩、浅粒岩等变质岩的硅同位素含量0.1~-0.4。因此,经过对比“老玉”中的硅可能大部分来源于混合花岗岩,少来源于变质岩。“老玉”中的硫同位素含量为 8.2~18,通过与不同地质体中位素含量对比发现“老玉”中的硫同位素含量与玄武岩和花岗岩中的含量相多,含量范围落在了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硫同位素含量范围内,由此推断“老中的硫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变质岩。由此认为“老玉”中的矿物组成应主要来变质岩,少部分来源于混合花岗岩浆。

剖面图,岫岩县,玉石,域构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5图2-1 岫岩县玉石矿区域构造剖面图(据王时麒,2007修改)这一弧形复式大背斜严格控制了区域内元古宇变质岩层的产状和分布。这一复式褶曲中的背斜大部分呈不规则穹隆状,如牧牛复背斜;少数复式背斜是由数个穹隆 (短轴背斜)断续展布形成的,如大卫屯-大房身复背斜、哈达碑-苏子沟复背斜。组成复式褶曲的小褶曲轴向各不相同,变化较大,说明该复式褶曲是由多个褶曲叠加形成的。由于多个褶曲的叠加,该褶曲的构造形态复杂,地层也因受褶曲的控制而呈弯弯曲曲的带状。此外,区域内断层发育,并切断了岩层和褶皱构造。2.1.3 岩浆岩辽宁岫岩和田玉分布区域内的岩浆作用活动频繁,且规模较大,可将岩浆活动分为三期:元古宙、三叠纪和侏罗纪。1.元古宙岩浆岩区域内元古宙岩浆活动剧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和田地区大理岩型和田玉的形成及致色因素探讨[J]. 韩冬,刘喜锋,刘琰,张勇,郑奋,买托乎提·阿不都瓦衣提,张红清,文茈燊.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6)
[2]新疆奥米夏和田玉矿床成因及锆石LA-ICP-MS定年研究[J]. 张勇,魏华,陆太进,陈华,韩冬,冯晓燕,买托乎提·阿不都瓦衣提.  岩矿测试. 2018(06)
[3]新疆且末碧玉矿的成因研究[J]. 贾玉衡,刘喜锋,刘琰,张其超,张勇,李自静.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5)
[4]世界范围内代表性碧玉的矿物特征和成因研究[J]. 刘喜锋,张红清,刘琰,张勇,李自静,张锦洪,郑奋.  岩矿测试. 2018(05)
[5]新疆皮山镁质矽卡岩矿床(含糖玉)成因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J]. 刘喜锋,刘琰,李自静,买托乎提·阿不都瓦衣提,田广印,郭东旭.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7(02)
[6]辽宁岫岩透闪石质河磨老玉中石墨的成因及其指示意义[J]. 张跃峰,丘志力,彭淑仪,钟友萍,李榴芬,吴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7]辽宁岫岩地区岫玉成矿规律探讨[J]. 李大中,于士祥,王泽.  地质找矿论丛. 2013(02)
[8]岫岩玉的种类、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王时麒,董佩信.  地质与资源. 2011(05)
[9]辽宁岫岩河磨玉和老玉(闪石玉)中石墨包体的拉曼光谱及其应用[J]. 丘志力,江启云,罗涵,秦社彩,李榴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11)
[10]锆石成因矿物学与锆石微区定年综述[J]. 李长民.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03)



本文编号:336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6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