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参数对井间地震CT成像精度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22:24
井间地震CT具有频率高、分辨率高、波长短、施工方便等特点,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反演软件也日趋成熟。目前,该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桩基检测、小构造勘察之中。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施工时使用的采集参数都是根据经验,而不是理论计算得出。本文结合数值模型与实际施工情况,从空间采样定理出发,深入研究了适合井间地震CT在灰岩地区探测岩溶发育的采集参数设计方法,从理论上给出参数选择依据。首先,根据空间采样定理,地震资料波数由采样频率和视速度决定,视速度与地层速度、视倾角有关,视倾角则由井间距和排列长度计算得出,这些参数具有如下关系:波数与井间距、地层速度呈负相关,与排列长度、采集频率呈正相关。而采样定理规定的最大波数则仅与道间距呈负相关。要满足空间采样定理,地震资料波数就要小于采样定理规定波数。这样,道间距就要根据井间距、排列长度、地层速度、采样频率来选择。另一方面,观测系统产生的最小波长不大于异常体的最小尺寸才能有效的分辨出该异常体,而最小波长则由地层速度和采集频率决定。这样,根据实际的地质勘探目标,各个参数都可以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一个合理的取值范围,施工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其次,论文对震...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Radon变换示意图
图 3-1 视倾角示意图Figure 3-1 Schematic diagram of apparent dip angle我们可以知道,要想资料不出现假频,波数k就与道间距有关,波数与视倾角(图 3-1)、地式可知,频率越低,视速度越高,波数就越小与分辨率又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可分辨的率的方式来减小波数并不合适,就应该通过提现假频。根据(3-3)式、(3-4)式,最小视速度列长度,增大井间距的方式都可以提高最小视区情况进行选择,密实介质对地震波的衰减影松介质对波的吸收作用较大,井间距过大会使号,降低资料的信噪比。另外,无论何种地层的增加,使用电火花震源施工时会延长充电时间据异常大小,地层情况,结合勘探要求灵活选理范围内,不仅能够提高最小视速度,而且根
图 3-2 地层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路线示意图re 3-2 Schematic diagram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along the ground int图 3-3 地层界面附近激发的单炮记录Figure 3-3 Single shot record near the formation interface,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一问题。设计地层模型为单一地层模型层速度3000m/s,21炮激发21道接收,道间距1m,激发频率为0m,排列长度 20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祁连山冻土区孔隙型水合物地层速度估算方法研究[J]. 肖昆,邹长春,杨亚新,尚景涛,陆明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6)
[2]大陆地壳结构的气枪震源探测及其应用[J]. 陈颙,王宝善,姚华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10)
[3]RVSP层析成像技术重建煤层气复杂地区速度模型[J]. 张辉,潘冬明,尹奇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3)
[4]常规检波器低频数据的评价与恢复及其在地震成像中的应用[J]. 邹志辉,张翊孟,卞爱飞,周华伟,倪宇东,李培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05)
[5]基于地震谱反演的地层速度估算方法及应用[J]. 刘洁,张建中,孙运宝,赵铁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05)
[6]基于孤石的弹性波波速和电磁波衰减特性层析成像技术对比研究[J]. 李红立,潘冬明,张华,胡明顺. 工程勘察. 2016(10)
[7]谈空间采样对地震勘探资料的影响[J]. 王伟. 山西建筑. 2016(27)
[8]二维无限频率初至走时反演井间地震实际资料[J]. 廖建平,刘和秀,黄建平,赵延林,郑桂娟,戴世鑫,杨天春,王齐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4)
[9]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采空区及其覆岩结构探测中的应用[J]. 甘志超,韩科明. 煤矿开采. 2016(01)
[10]井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J]. 杨迎春. 西部探矿工程. 2015(11)
博士论文
[1]医学CT图像分割方法研究[D]. 周生俊.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X射线CT成像技术与多模态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 卢彦斌.北京大学 2012
[3]弹性波断层成像与CT结合力学性能分析检测立/原木内腐[D]. 李莉.东北林业大学 2011
[4]工业X射线CT成像有关问题研究[D]. 邹晶.首都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带特性分析[D]. 王启发.吉林大学 2017
[2]井间层析成像分辨率影响因素研究及应用[D]. 周浩.中国矿业大学 2017
[3]医学CT图像去噪和增强方法的研究应用[D]. 吕鲤志.太原理工大学 2016
[4]浅表速度分布井地CT反演应用研究[D]. 孙继刚.中国矿业大学 2016
[5]基于能谱滤波分离的彩色CT成像方法研究[D]. 牛素鋆.中北大学 2015
[6]一种电火花震源的控制监护系统设计[D]. 苏俊杰.长江大学 2015
[7]嵌入式多功能地震检波器测试仪的研究[D]. 丁勇.天津科技大学 2015
[8]井间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及反演方法研究[D]. 张新蕊.长安大学 2014
[9]基于跨孔CT技术的岩溶发育区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史雅栋.南京大学 2014
[10]联合振幅和频率的井间地震衰减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 尹文笋.中国海洋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7211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Radon变换示意图
图 3-1 视倾角示意图Figure 3-1 Schematic diagram of apparent dip angle我们可以知道,要想资料不出现假频,波数k就与道间距有关,波数与视倾角(图 3-1)、地式可知,频率越低,视速度越高,波数就越小与分辨率又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可分辨的率的方式来减小波数并不合适,就应该通过提现假频。根据(3-3)式、(3-4)式,最小视速度列长度,增大井间距的方式都可以提高最小视区情况进行选择,密实介质对地震波的衰减影松介质对波的吸收作用较大,井间距过大会使号,降低资料的信噪比。另外,无论何种地层的增加,使用电火花震源施工时会延长充电时间据异常大小,地层情况,结合勘探要求灵活选理范围内,不仅能够提高最小视速度,而且根
图 3-2 地层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路线示意图re 3-2 Schematic diagram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along the ground int图 3-3 地层界面附近激发的单炮记录Figure 3-3 Single shot record near the formation interface,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一问题。设计地层模型为单一地层模型层速度3000m/s,21炮激发21道接收,道间距1m,激发频率为0m,排列长度 20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祁连山冻土区孔隙型水合物地层速度估算方法研究[J]. 肖昆,邹长春,杨亚新,尚景涛,陆明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6)
[2]大陆地壳结构的气枪震源探测及其应用[J]. 陈颙,王宝善,姚华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10)
[3]RVSP层析成像技术重建煤层气复杂地区速度模型[J]. 张辉,潘冬明,尹奇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3)
[4]常规检波器低频数据的评价与恢复及其在地震成像中的应用[J]. 邹志辉,张翊孟,卞爱飞,周华伟,倪宇东,李培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05)
[5]基于地震谱反演的地层速度估算方法及应用[J]. 刘洁,张建中,孙运宝,赵铁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05)
[6]基于孤石的弹性波波速和电磁波衰减特性层析成像技术对比研究[J]. 李红立,潘冬明,张华,胡明顺. 工程勘察. 2016(10)
[7]谈空间采样对地震勘探资料的影响[J]. 王伟. 山西建筑. 2016(27)
[8]二维无限频率初至走时反演井间地震实际资料[J]. 廖建平,刘和秀,黄建平,赵延林,郑桂娟,戴世鑫,杨天春,王齐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4)
[9]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采空区及其覆岩结构探测中的应用[J]. 甘志超,韩科明. 煤矿开采. 2016(01)
[10]井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J]. 杨迎春. 西部探矿工程. 2015(11)
博士论文
[1]医学CT图像分割方法研究[D]. 周生俊.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X射线CT成像技术与多模态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 卢彦斌.北京大学 2012
[3]弹性波断层成像与CT结合力学性能分析检测立/原木内腐[D]. 李莉.东北林业大学 2011
[4]工业X射线CT成像有关问题研究[D]. 邹晶.首都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带特性分析[D]. 王启发.吉林大学 2017
[2]井间层析成像分辨率影响因素研究及应用[D]. 周浩.中国矿业大学 2017
[3]医学CT图像去噪和增强方法的研究应用[D]. 吕鲤志.太原理工大学 2016
[4]浅表速度分布井地CT反演应用研究[D]. 孙继刚.中国矿业大学 2016
[5]基于能谱滤波分离的彩色CT成像方法研究[D]. 牛素鋆.中北大学 2015
[6]一种电火花震源的控制监护系统设计[D]. 苏俊杰.长江大学 2015
[7]嵌入式多功能地震检波器测试仪的研究[D]. 丁勇.天津科技大学 2015
[8]井间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及反演方法研究[D]. 张新蕊.长安大学 2014
[9]基于跨孔CT技术的岩溶发育区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史雅栋.南京大学 2014
[10]联合振幅和频率的井间地震衰减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 尹文笋.中国海洋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7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67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