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兰铁路黄土滑坡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08:24
中兰铁路北湾至转石梁段发育有大量黄土滑坡,具有成因复杂、危害严重、治理困难等特点,对线路运营危害极大。在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的基础上,综合工程勘探、遥感解译成果,运用成因机制法分析沿线黄土滑坡的成因机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1)区内黄土滑坡在平面上多呈簸箕形或长舌形,普遍具有"低滑速、短滑距、多期滑动"的特征;(2)滑坡滑体多为砂质黄土,在下伏基岩风化严重的斜坡上,滑体底部存有母岩碎块,按地质成因机理可分为牵引-溜坍型滑坡和溜坍-剪切型滑坡两类;(3)牵引-溜坍型滑坡多孕育于斜坡的中、低处(多为小型滑坡),溜坍-剪切型滑坡多发育于斜坡的较高处(多为中型滑坡);(4)在降雨作用下,斜坡上覆黄土的力学行为是两类滑坡成灾的关键,可采取"清除上覆黄土+排水+坡面防护"的防治措施。
【文章来源】:铁道勘察. 2020,46(0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兰铁路线位
线路经过区属中祁连岛链构造单元,构造轴线呈北西-南东向,褶皱、断裂构造普遍为风积黄土层所覆盖,直接出露迹象较为罕见。根据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该区褶皱构造较断裂构造发育程度高。其中,褶皱构造以向斜为主,多呈倾竖褶曲、斜歪褶曲;而断裂构造以逆断层为主,多为下盘被上盘推覆的逆掩断层(见图2)。1.3 地层岩性
在主滑剖面上,区内滑坡的形成区与堆积区可明确区分,而滑移区表层多为风积土层覆盖,运移迹象不甚明显,各滑坡前后缘高差为30~80 m之间。滑动初期,滑体的滑动速度一般较小(6~15 m/s),在运动过程中,松散程度进一步加剧,在降雨及季节性冻融作用下,滑体前缘常发育有多个浅层次级滑坡,堆积体上普遍发育有Ⅱ~Ⅳ级平台。滑坡堆积体坡面坡度为20°~40°,次级滑坡后壁常形成多条横向贯通裂缝,遍布前缘堆积体。因此,“低滑速、短滑距、多期滑动”是沿线黄土滑坡普遍具有的特征。图4 1号滑坡灾害纵剖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软弱夹层岩质滑坡的滑动模式及变形规律[J]. 龙建辉,任杰,曾凡桂,吕义清. 煤炭学报. 2019(10)
[2]刷方减重下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变形演化试验研究[J]. 牌立芳,赵金,吴红刚,李玉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5)
[3]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两种雨型模型试验[J]. 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 工程地质学报. 2019(03)
[4]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统计与预测分析[J]. 常晁瑜,杨顺,焦淙湃,彭达.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5]滑坡动力失稳定量分析[J]. 王翔,乔春生,马晓鹏. 中国铁道科学. 2019(02)
[6]地震作用下甘肃天水地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机理[J]. 孙萍,祝恩珍,张帅,韩帅,王刚. 现代地质. 2019(01)
[7]沉埋式双排抗滑桩加固滑坡承载机理研究[J]. 董捷,许鹏飞,仲帅,陈效星.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7)
[8]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易庆林,覃世磊,文凯,周宝,曾怀恩.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9]甘肃黑方台陈家8#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理[J]. 亓星,许强,朱星,彭大雷,巨袁臻,李骅锦.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5)
[10]陕西泾阳“3·8”蒋刘黄土滑坡成因及运动特征分析[J]. 马鹏辉,彭建兵,李同录,汪发武,王启耀,朱兴华.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3)
本文编号:3368168
【文章来源】:铁道勘察. 2020,46(0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兰铁路线位
线路经过区属中祁连岛链构造单元,构造轴线呈北西-南东向,褶皱、断裂构造普遍为风积黄土层所覆盖,直接出露迹象较为罕见。根据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该区褶皱构造较断裂构造发育程度高。其中,褶皱构造以向斜为主,多呈倾竖褶曲、斜歪褶曲;而断裂构造以逆断层为主,多为下盘被上盘推覆的逆掩断层(见图2)。1.3 地层岩性
在主滑剖面上,区内滑坡的形成区与堆积区可明确区分,而滑移区表层多为风积土层覆盖,运移迹象不甚明显,各滑坡前后缘高差为30~80 m之间。滑动初期,滑体的滑动速度一般较小(6~15 m/s),在运动过程中,松散程度进一步加剧,在降雨及季节性冻融作用下,滑体前缘常发育有多个浅层次级滑坡,堆积体上普遍发育有Ⅱ~Ⅳ级平台。滑坡堆积体坡面坡度为20°~40°,次级滑坡后壁常形成多条横向贯通裂缝,遍布前缘堆积体。因此,“低滑速、短滑距、多期滑动”是沿线黄土滑坡普遍具有的特征。图4 1号滑坡灾害纵剖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软弱夹层岩质滑坡的滑动模式及变形规律[J]. 龙建辉,任杰,曾凡桂,吕义清. 煤炭学报. 2019(10)
[2]刷方减重下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变形演化试验研究[J]. 牌立芳,赵金,吴红刚,李玉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5)
[3]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两种雨型模型试验[J]. 朱建东,鄢好,李绍红,吴礼舟. 工程地质学报. 2019(03)
[4]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统计与预测分析[J]. 常晁瑜,杨顺,焦淙湃,彭达.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5]滑坡动力失稳定量分析[J]. 王翔,乔春生,马晓鹏. 中国铁道科学. 2019(02)
[6]地震作用下甘肃天水地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机理[J]. 孙萍,祝恩珍,张帅,韩帅,王刚. 现代地质. 2019(01)
[7]沉埋式双排抗滑桩加固滑坡承载机理研究[J]. 董捷,许鹏飞,仲帅,陈效星.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7)
[8]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易庆林,覃世磊,文凯,周宝,曾怀恩.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9]甘肃黑方台陈家8#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理[J]. 亓星,许强,朱星,彭大雷,巨袁臻,李骅锦.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5)
[10]陕西泾阳“3·8”蒋刘黄土滑坡成因及运动特征分析[J]. 马鹏辉,彭建兵,李同录,汪发武,王启耀,朱兴华.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3)
本文编号:3368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6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