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古地理及煤层变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1-09-02 07:32
本次研究系统收集了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地勘单位的剖面和钻孔的岩心、测井等第一手资料,并到现场进行野外露头观测和采样,经过室内测试分析,对华北地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本溪组-山西组地层的岩石学、沉积学特征进行研究,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和岩相古地理重建,总结聚煤规律,获得的认识有如下几点:(1)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含煤地层中主要发育25种典型的岩相类型,例如碳酸盐岩(海相泥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铝土岩、暗色泥岩、生物扰动粉砂岩、平行层理砂岩、叠瓦状砾岩、煤层等;28种沉积相类型;以及对应的6种沉积体系类型,即偏向陆地方向的冲积扇、河流,过渡类型的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偏向外海方向的障壁-泻湖-潮坪和碳酸盐台地。河流沉积体系主要在发育在华北地台北部的阴山古陆附近以及南部的秦岭古陆附近。华北地台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于华北地台的北部边缘地带。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范围较小,主要发育在河北兴隆地区。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华北地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期间的地位非常重要,为该时期最重要的成煤环境。障壁-泻湖-潮坪体系与碳酸盐岩台地体系共同组成华北地台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体系,在本溪组和太原组十分发育,对泥炭堆积、煤...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1.2 研究目标和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3.1 层序地层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1.3.2 古地理研究历史和现状
1.3.3 华北地台沉积与古地理、层序地层学研究历史和现状
1.3.4 本次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实际工作量及完成的创新点
1.7.1 实际工作量
1.7.2 主要创新点
2 华北地台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
2.2 构造背景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基底特征
2.2.3 盆地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岩石地层
2.3.2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华北地台本溪-山西组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3.1 河流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1.1 河床滞留沉积
3.1.2 边滩沉积
3.1.3 天然堤沉积
3.1.4 决口扇沉积
3.1.5 泛滥盆地沉积
3.2 冲积扇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3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4 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4.1 三角洲平原相
3.4.2 三角洲前缘相
3.4.3 前三角洲相
3.5 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5.1 障壁岛(砂坝)相
3.5.2 泻湖相
3.5.3 潮坪相
3.5.4 潮汐三角洲相
3.5.5 冲越扇相
3.6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6.1 开阔台地相
3.6.2 局限台地相
3.6.3 风暴沉积
3.7 本章小结
4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分析
4.1 层序地层界面识别
4.1.1 二级层序关键界面的识别
4.1.2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
4.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3 典型剖面(或钻孔)层序地层分析
4.4 连孔断面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分析
4.5 层序格架下聚煤模式研究
4.5.1 SIII1时期
4.5.2 SIII2时期
4.5.3 SIII3和SIII4时期
4.5.4 SIII5和SIII6时期
4.5.5 SIII7时期
4.6 本章小结
5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古地理恢复
5.1 岩相古地理研究意义及编图方法
5.1.1 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意义
5.1.2 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
5.2 三级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1 SIII1古地理特征
5.2.2 SIII2古地理特征
5.2.3 SIII3古地理特征
5.2.4 SIII4古地理特征
5.2.5 SIII5古地理特征
5.2.6 SIII6古地理特征
5.2.7 SIII7古地理特征
5.3 古地理演化分析
5.4 古地理背景下的聚煤模式
5.4.1 下煤组聚煤模式
5.4.2 上煤组聚煤模式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认识与展望
6.1 主要认识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南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 邵龙义,张超,闫志明,董大啸,高彩霞,李英娇,徐晓燕,梁万林,易同生,徐锡惠,黎光明,陈忠恕,程爱国. 古地理学报. 2016(06)
[2]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J]. 陈东锐,廖大卫,董鑫媛,马施民,邵龙义.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3]论古地理图[J].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16(03)
[4]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聚煤环境特征及模式[J]. 周倩羽,沈文超,张信,易琦,邵龙义.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5]利用GBDB数据库与GIS技术绘制高精度古地理图[J]. 樊隽轩,陈清,孙冬胜,李双建,孙宗元,张琳娜,杨娇. 古地理学报. 2016(01)
[6]华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太行山北部盆地沉积记录[J]. 王永超,董树文,施炜,岑敏,李江瑜. 地球学报. 2016(01)
[7]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J]. 吕大炜,李增学,王东东,刘海燕,贾强,王平丽,于得明,吴晓燕. 沉积学报. 2015(04)
[8]准同时岩相古地理图的制作新方法[J]. 覃兆松,李坚,何伟相,方俊华,刘远红. 地学前缘. 2015(06)
[9]3D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hanerozoic versus sea-level and Sr-ratio variations[J]. Christian Vérard,Cyril Hochard,Peter O.Baumgartner,Gérard M.Stampf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5(01)
[10]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 邵龙义,董大啸,李明培,王海生,王东东,鲁静,郑明泉,程爱国. 煤炭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 王东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2]河南省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D]. 宋建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
[3]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关系[D]. 周安朝.西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78602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1.2 研究目标和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3.1 层序地层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1.3.2 古地理研究历史和现状
1.3.3 华北地台沉积与古地理、层序地层学研究历史和现状
1.3.4 本次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实际工作量及完成的创新点
1.7.1 实际工作量
1.7.2 主要创新点
2 华北地台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
2.2 构造背景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基底特征
2.2.3 盆地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岩石地层
2.3.2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华北地台本溪-山西组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3.1 河流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1.1 河床滞留沉积
3.1.2 边滩沉积
3.1.3 天然堤沉积
3.1.4 决口扇沉积
3.1.5 泛滥盆地沉积
3.2 冲积扇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3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4 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4.1 三角洲平原相
3.4.2 三角洲前缘相
3.4.3 前三角洲相
3.5 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5.1 障壁岛(砂坝)相
3.5.2 泻湖相
3.5.3 潮坪相
3.5.4 潮汐三角洲相
3.5.5 冲越扇相
3.6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3.6.1 开阔台地相
3.6.2 局限台地相
3.6.3 风暴沉积
3.7 本章小结
4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分析
4.1 层序地层界面识别
4.1.1 二级层序关键界面的识别
4.1.2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
4.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3 典型剖面(或钻孔)层序地层分析
4.4 连孔断面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分析
4.5 层序格架下聚煤模式研究
4.5.1 SIII1时期
4.5.2 SIII2时期
4.5.3 SIII3和SIII4时期
4.5.4 SIII5和SIII6时期
4.5.5 SIII7时期
4.6 本章小结
5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古地理恢复
5.1 岩相古地理研究意义及编图方法
5.1.1 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意义
5.1.2 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
5.2 三级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1 SIII1古地理特征
5.2.2 SIII2古地理特征
5.2.3 SIII3古地理特征
5.2.4 SIII4古地理特征
5.2.5 SIII5古地理特征
5.2.6 SIII6古地理特征
5.2.7 SIII7古地理特征
5.3 古地理演化分析
5.4 古地理背景下的聚煤模式
5.4.1 下煤组聚煤模式
5.4.2 上煤组聚煤模式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认识与展望
6.1 主要认识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南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 邵龙义,张超,闫志明,董大啸,高彩霞,李英娇,徐晓燕,梁万林,易同生,徐锡惠,黎光明,陈忠恕,程爱国. 古地理学报. 2016(06)
[2]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J]. 陈东锐,廖大卫,董鑫媛,马施民,邵龙义.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3]论古地理图[J].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2016(03)
[4]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聚煤环境特征及模式[J]. 周倩羽,沈文超,张信,易琦,邵龙义.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5]利用GBDB数据库与GIS技术绘制高精度古地理图[J]. 樊隽轩,陈清,孙冬胜,李双建,孙宗元,张琳娜,杨娇. 古地理学报. 2016(01)
[6]华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太行山北部盆地沉积记录[J]. 王永超,董树文,施炜,岑敏,李江瑜. 地球学报. 2016(01)
[7]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J]. 吕大炜,李增学,王东东,刘海燕,贾强,王平丽,于得明,吴晓燕. 沉积学报. 2015(04)
[8]准同时岩相古地理图的制作新方法[J]. 覃兆松,李坚,何伟相,方俊华,刘远红. 地学前缘. 2015(06)
[9]3D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hanerozoic versus sea-level and Sr-ratio variations[J]. Christian Vérard,Cyril Hochard,Peter O.Baumgartner,Gérard M.Stampf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5(01)
[10]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 邵龙义,董大啸,李明培,王海生,王东东,鲁静,郑明泉,程爱国. 煤炭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 王东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2]河南省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D]. 宋建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
[3]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关系[D]. 周安朝.西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78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378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