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的地质结构与成因机制
发布时间:2021-09-28 18:45
龙门山造山带是研究陆内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所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矿产及地震灾害防治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对其地质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以断层相关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利用数字高程、浅表地质、钻井数据、地震剖面、地球物理测深、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对龙门山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地解析,定量分析盆-山结合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厘定时-空格架上构造隆升剥露迁移规律,从物质组成、边界条件和应力场转换等探讨复杂构造格局成因。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及热史模拟结果揭示,龙门山前缘系列褶皱冲断带的隆升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快速隆升剥露:第一阶段为古新世-始新世(65-35 Ma)的快速隆升剥露,表现为“前展式”(向前陆递进)的抬升冷却过程,第二阶段为中新世(15-12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具有“后展式”(向造山带后撤)的抬升冷却特征。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的构造变形具有倾向上分带、走向上分段、垂向上分层的特征:倾向上(NW→SE)具有变形层次渐浅、卷入层系渐新、变形程度渐弱、脆性变形...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及周缘板块主要运动特征(据Tapponnieretal.,2001修改)
衷焐酱?∕artin, 1983)、中国的燕山造山带(张长厚, 1999; 郑亚东等, 2000)。其中陆内独立的构造过程和动力学作用包括两种经典模式(图1-2):拗拉槽-反转俯冲模式(Martin and Porada, 1977)和地幔羽拆沉模式(Kroner,1983; Martin, 1983)。与世界典型的陆内构造相比,中国陆内构造具有特异性(张国伟等, 2013),对一些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如对燕山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天山造山带以及华南大陆涉及的陆内变形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对此 2017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将“陆内构造与动力学”列为“大陆的生长与再造”未来10 年发展方向中的十大科学挑战之一。图 1-2 陆内构造模式示意图(据张国伟等, 2013)1.2.2 冲断构造研究进展最早关于“冲断构造”或“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可追溯到 19 世纪晚期,对
(1974)将“前陆盆地”术语正式引入到周缘盆地和弧后盆地的描述之中。1974 年北美南阿巴拉契亚推覆拆离构造的发现以及 1975 年落基山前陆冲断带 Pineview 油田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冲断构造的研究进程,使其进入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综合分析的新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 Mike Coward为代表的地质学家认识到,加拿大落基山式结构原型对于山体带的认识不能解释先存构造和相关地层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等地区,先存构造通常会对后期挤压造山产生影响,老的正断层的反转常促进“厚皮构造”发育于以滑脱为主的“薄皮构造”之上,由此认识到除了更好地了解区域构造几何学和地质历史之外,注重反转能够改变先前对地壳变形的认识。20 世纪晚期至21 世纪初,冲断构造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冲断构造及相关主题的一系列构造学术会议的开展和论文集的出版(图 1-3),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并极大的推动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本文编号:3412392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及周缘板块主要运动特征(据Tapponnieretal.,2001修改)
衷焐酱?∕artin, 1983)、中国的燕山造山带(张长厚, 1999; 郑亚东等, 2000)。其中陆内独立的构造过程和动力学作用包括两种经典模式(图1-2):拗拉槽-反转俯冲模式(Martin and Porada, 1977)和地幔羽拆沉模式(Kroner,1983; Martin, 1983)。与世界典型的陆内构造相比,中国陆内构造具有特异性(张国伟等, 2013),对一些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如对燕山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天山造山带以及华南大陆涉及的陆内变形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对此 2017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将“陆内构造与动力学”列为“大陆的生长与再造”未来10 年发展方向中的十大科学挑战之一。图 1-2 陆内构造模式示意图(据张国伟等, 2013)1.2.2 冲断构造研究进展最早关于“冲断构造”或“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可追溯到 19 世纪晚期,对
(1974)将“前陆盆地”术语正式引入到周缘盆地和弧后盆地的描述之中。1974 年北美南阿巴拉契亚推覆拆离构造的发现以及 1975 年落基山前陆冲断带 Pineview 油田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冲断构造的研究进程,使其进入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综合分析的新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 Mike Coward为代表的地质学家认识到,加拿大落基山式结构原型对于山体带的认识不能解释先存构造和相关地层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等地区,先存构造通常会对后期挤压造山产生影响,老的正断层的反转常促进“厚皮构造”发育于以滑脱为主的“薄皮构造”之上,由此认识到除了更好地了解区域构造几何学和地质历史之外,注重反转能够改变先前对地壳变形的认识。20 世纪晚期至21 世纪初,冲断构造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冲断构造及相关主题的一系列构造学术会议的开展和论文集的出版(图 1-3),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并极大的推动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本文编号:3412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12392.html